“一松一紧”的政策包括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以及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配合两种情况。
采用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通常是在总需求与总供求大体平衡,但消费旺而投资不足时,比较适宜采用的一种政策的配合形式。
采用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相配合,则往往是在总供需大体相适应时,为了解决投资过旺、消费不足的搭配形式。
我国经常采用的在总体紧缩下,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增加农业投资就是一种“一松一紧”的政策搭配方式,为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使用“一松一紧”这一政策作为我们经济调控的重要形式时,要因时度势,选择好政策取向的最佳点。
在以上这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使用中,我们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国情和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合理选用。比如,从我国以往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总需求膨胀一直是主要矛盾,控制通货膨胀一直是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点,因而“双松”政策的使用需要特别谨慎,搞不好容易爆发严重通货膨胀。
四、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财政、货币政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货币政策作为调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经济调节工具,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作用等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有着相似性。但同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由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因此在许多方面和西方国家又有着不同。因此,要能够在学习西方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研究和探索,使两大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建国至今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使用和发展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可以将建国至今划为两个阶段。
从建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此阶段我国主要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背景下,主要突出国家财政和行政职能,市场调节主要依赖于政府,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处于次要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又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8年,总体上实行的是“双松”配合,期间又多次模式转换,由“双松”到“双紧”,又由“双紧”到“双松”的螺旋式发展。如由1982-1984年的“双松”政策,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到1984年的26%,各项贷款增长了32.8%。1985年又实行了“双紧”政策,使当年财政实现盈余21.6亿元,货币供给增长率由1984年的49.5%下降到24.7%;而1986-1988年又开始实行了“双松”政策。
这一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对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应用还处于逐步探索和发展阶段,尽管两大政策开始渐渐受到重视,但是还无法在宏观经济发展和调控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阶段:1989 -1997年,总体上是“双紧”的政策,期间同样表现为“双紧”与“双松”的螺旋式循环。如1989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主要针对1988年出现的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采用了“双紧”配合;1990-1993年则采取了“双松”政策,在这四年中,这四年货币供给分别增加了43.0%、77.6%、36.4%和35.3%,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到1994年财政赤字已达668. 4亿元,“双松”政策导致了当时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1.7%;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 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与产值速度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了社会资金的流向,从而减轻了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在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 要求各专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至1997年,经济增长率在保持8.8%的同时,物价水平回落到0.8%。
此阶段,市场经济在我国已初具模型,财政、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被充分认识,国家主动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以有利于两大政策的实施,并更加积极主动地采用两大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第三阶段:1998年后实行的是“双松”为主的政策。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快“费改税”进度,对某些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并加快出口退税进度,1998年下半年中央又决定实行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长期国债,国有商业银行增加1000亿元配套贷款,定向用于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等。这些措施有力的保障了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这一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实行财政、货币政策的环境和条件也日益改善,国家使用两大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也更加频繁和成熟。两大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逐步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从财政、货币政策在我国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可以看到,两者的作用正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同时,两个政策在协调配合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只有认清影响两者协调配合的因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贡献。
(二)、影响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的因素和条件
1、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因素
财政、货币政策服务于经济,必然受到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往往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在宏观经济清晰的情况下,微观经济往往情况复杂,变化也较快,为了做到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双赢就要能够利用两个政策的特点,合理协调,配合使用。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同样也经常会遇到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相矛盾的地方,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予以解决。主要体现在总体经济和局部经济的矛盾、局部地区和总体的矛盾等情况。比如:
在经济总体持续过热要求采取紧缩政策的同时,个别重要企业却出现投资不足,供给不足的情况。此时,可以在采取货币、财政政策紧缩总量的同时,可以从税收结构调整、国债总量不变但财政支出倾斜,以鼓励局部企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紧缩时仍然对重要的农村经济和某些高科技企业进行加大投资、以及在采用鼓励经济发展政策时对某些高消费企业进行限制就是很好的例证。
对于地区差异,引起的某些地区经济形式和总体调控目标相背离的情况时,可以考虑灵活应用各级财政预算的职能,在总体财政收支不变的情况下,对局部地区进行财政收支的调节。我国在宏观经济紧缩时,仍然坚持加大对部分贫困地区的投入证明了这一点。
要善于协调两大政策,灵活对待宏观、微观经济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2、政策效果的速度
在协调两大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它们各自产生效果的速度,从而达到灵活使用。相对而言:货币政策的效果快,而其中,公开市场业务最灵活,反应也最快。而财政政策则相对较慢,其中税收政策一旦建立,短时间之内一般不回轻易地更动。
正因为如此,在两大政策的使用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比如:对于需要长期扶持的农村经济,可以采用长期的税收政策扶植政策;对于短期经济的波动则不适合采用调整财政政策,而应该首先考虑货币政策,如短期市场资金短缺,可以采用公开市场业务来注入资金予以解决。
同时,由于两种政策的时效不同也为当中长期和短期经济目标发生矛盾时的协调使用创造了条件。2004年1季度,在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热进行调控的同时,为了缓解市场短期资金过紧的情况,央行采取公开市场业务的方式,向市场快速注入资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注入了数百亿的货币,缓解了短期货币不足的矛盾。
3、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