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在宏观调控中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反对以政代法。
在宏观调控中,在使用货币、财政政策时,不但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同时更要坚持依法办事,反对以政代法。
从以往看,不依法办事和以政代法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个别地区财政预算的随意变动、对企业的减免税等税收政策、行政性贷款、以及各种乱收费、乱摊派、变相增加农民负担、地方保护等等情况。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和干扰了市场和经济的发展,使得本来应该发挥作用的货币、财政政策削弱甚至难以发挥作用。
2004年,江苏发生的“铁本”事件就是一起有着政府背景的不依法办事的事件,严重干扰了国家采取的各项财政、货币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调控,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2、加强市场化建设,理顺市场传导作用。
完善和加强市场化建设,将有利于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并有效传导到市场,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国,货币、财政政策和市场化建设是几乎同时向前发展的。
市场化建设包括市场规模、结构、品种、机制等一系列因素。如:我国的国债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有利于财政国债的发放和市场化,同时随着国债品种和结构的丰富,对货币政策中的公开市场业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日益壮大和完善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回购市场、银行同业市场等,在保证财政、货币政策工具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使得政策能迅速地反映到市场中。
3.3、树立全社会的纳税意识,理顺税收结构。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纳税意识淡薄,偷逃税事件屡见不鲜的现象,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名人偷税案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而税收在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协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各种税收总量、结构变动对社会经济总量和发展发挥作用,同时还对调节消费等各个方面有影响。以个人所得税为例,国家可以通过税制和税率的变化,起到收入调节的作用,并避免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收入悬殊过大而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但是,由于全社会纳税意识的薄弱影响了它功能的发挥。
税收结构是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而调整的。税收结构的优化对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在努力进行税收改革和优化税收结构,其中1993年12月公布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就是一次重要的流转税的结构性改革。
我们必须再接再厉,树立起全社会的纳税意识,并能根据经济发展不断优化税收结构。
3.4、正确对待和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正确划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做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保证货币、财政政策的协调发挥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政企不分的情况。政府对企业大包大揽,对本应该市场解决的问题,采取行政干预等手段。比如在一些企业严重亏损时,帮助没有贷款资格的企业进行贷款;对没有免税资格的企业进行免税;用政府出面为企业担保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对正常市场经济秩序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不利于货币、财政政策作用的正常发挥。
因此,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3.5、合理使用财政、货币政策,维护社会安定。
在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到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安定。这是因为没有社会安定,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这一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政策制定和使用中,就要考虑到这一点,而不能只看经济目标。比如,我们在制定税收政策时,要考虑到税率和税制的合理性,既要保证税收总额的增长,同时也要考虑到合理性,考虑到人们的承受能力;在发行国债时,要考虑到规模和人们的收入情况,方式上尽量不要搞摊派;财政预算的制定,也要考虑到财政收入是否和国民收入相符,民众是否能承受;贷款等政策制定上,要尽量避免急刹车等情况的出现而引起的震荡等。
所以,维护社会安定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前提。
4、产业结构因素
产业结构中包括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流通、服务、科学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等部门。在经济发展中保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会采取一些措施限制和促进某些产业发展的手段,其中货币、财政政策是两种常用且有效的工具。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制定相应的政策,可以有效地实现产业目标。如:实行我国实行对农业、高科技等优先发展产业的优惠税收、贷款倾斜、财政扶持等体现了财政、货币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力支持。
要注意的是,产业政策也存在着正负效应。此时,货币、财政政策需注重发挥对产业政策错误的矫正作用,而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缺乏执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往往被错误的产业政策牵着走,出现误导。虽然在1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法》中明确了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职能。但是央行要做到完全摆脱干扰,真正做到独立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5、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因素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考虑宏观政策制定时,不仅需要考虑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外政治、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货币、财政政策的制定需要更广泛的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如:
1997年的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甚至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我国在制定政策时,根据国内外的综合情况,准确判断,做出了包括人民币不贬值、税收结构调整、对货币市场进行干预等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成功地保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判断国内、外政经环境来制定政策时,需要注意要分清重点,一般以保证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外的政经环境。如:2003年,以美、日等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不顾我国内情况,要求实行人民币浮动汇率,要求人民币升值。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顶住了压力,并在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货币规模需要紧缩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了合适的财政、货币工具组合,在保证币值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6、国家和人民财力的因素
在实行政策进行协调调控时,也要考虑到国家和人民的财力情况。比如:进行扩张财政政策时,财政支出过大或超过了国家和人民的实际负荷,就应该考虑采用其他货币性政策,如投放基础货币等来进行替代,以更好地实行调控目标。
如果不顾实际情况,则往往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地区,不顾当地财政实际能力和群众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了盲目的扩张性财政、贷款和摊派等财政、货币政策,最后给地区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7、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
财政、货币政策服务于经济,经济增长最终是为了实现社会进步。所以,才采取财政、货币政策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做到两者兼顾。
尽管大部分情况下,实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局部和行业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发生矛盾的情况。此时,往往会要求我们进行合理地分析,并采取合适的财政、货币政策,放弃部分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如:我国近年采取的一系列为支持环境保护行业发展,而放弃部分局部行业经济利益的财政、货币政策就很好地体现了维护社会效益,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一思想。
8、在使用财政、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特色。
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这要求我们既要能够接吸收西方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能够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政策。
事实上,我国坚持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完全照搬和应用西方的经验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协调使用宏观经济政策中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比如现阶段,完全依赖财政、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来实现目标很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其它一些相适应的政策,更好地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2004年初,为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在采取了适应的货币、财政政策的同时,国务院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及时召开会议,采取了配套措施来配合两个政策,为更好地实现调控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宏观经济政策展望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以预见财政、货币政策将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在研究以往成功经验的同时,能够不断随着经济情况的不断变化,研究各种政策工具在新形势下的应用和时效性。还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国情,勇于探索和创新,在适当的时候,在原有各类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财政政策工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财政、货币工具也必然会随之更好地发展和发挥其作用。同时,要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平稳运行,也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协调配合使用财政、货币政策。
引文注释:
(注1)赵春新:《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9月第3版,第439页。
参考文献:
1、 赵春新:《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9月第3版。
2、 喻国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3、 陈雨露,赵锡军:《金融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4、 周胜业,王广谦:《金融市场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5、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2版。
王克华:《货币银行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