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然后指出了当前仍存在于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并对矛盾的根源加以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方法。由于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金融体系形成冲击,文章又深入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应对冲击的策略。
文章认为,当前我国金融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诸问题有着内在的关联。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下是因为国有企业普遍背负了沉重的政策性负担。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是在五六十年代进行经济赶超时建立起来的,资本密集程度较高,不符合我国目前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自生能力”。由于这类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往往出于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思想,我们称这类企业背负了战略性政策负担。另一方面,我国的多数企业都负有保障职工就业和养老、医疗等责任。这些责任形成企业的社会性政策负担。政策性负担使得国家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负有责任。由于国家难于分清由政策性负担所引起的亏损和由经营不善所引起的亏损,因此,企业可以把所有亏损都归咎于政策性负担。这样,当国有企业出现亏损时国家必须给予支持。当国家以银行贷款来支持国有企业时,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就成为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负担。这样银行经理人员同样能够以政策性负担的存在为借口逃避经营不善的责任,于是,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就不可避免了。由于货币市场直接为银行获取短期资金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则为企业开辟了银行之外的融资渠道,银行的问题必然会波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阻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将金融体制改革放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去考虑。特别地,金融体制改革必须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时进行。只有使企业普遍恢复活力才能为金融机构消除最终隐患。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该按照我国目前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使处于竞争性产业中的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其次,应该尽快采取措施解除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使得企业经理人员能够为其经营结果负责。具体到金融体制改革,其总体方向应该是建立与我国比较优势相一致的金融体系。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来说更符合我国目前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特点,将来的金融体系应该考虑到如何更好地为它们服务。
提纲:
一、 我国金融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中央银行体系的建立
(二)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
(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四)金融业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大
(五)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二、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及所面临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果
1、 利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金融调控,取得成效。
2、 建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合作、适度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
3、 建立了由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外汇市场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
4、 建立了分业监管的组织体系。
(二)现在面临的问题
1、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导致潜在金融风险,并对经济良性发展造成障碍
2、银行业垄断程度高、中小金融机构较少,成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3、我国货币市场发育不良,影响了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并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
4、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体制性缺陷,使得市场参与主体行为不规范,对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
5、 金融监管不力,造成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和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三、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体系对外开放的长期趋势
(二)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
1、 国内金融机构将面临外资金融机构的有力竞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