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总体方向
一国只有选定符合其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才能够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选择偏离其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只能造成苦果。二战之后,为了早日摆脱国家的贫穷落后状态,许多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当时的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它们从当时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性质得出结论: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重工业在这些国家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从实践的结果看,采取这种战略的国家没有一个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恰恰相反,多数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最后不得不实行改革。与之相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也恰恰在于它们在自己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没有脱离自己的要素禀赋特征来选择产业和技术。这种战略的大致内容就是: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时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中,台湾省自始至终都业。在资本积累逐渐增加后逐步增加资本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最后,如果资本已经非常丰富则大力支持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的产业。
在我国目前资本仍然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过剩的要素禀赋特征之下,最符合我国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从而最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前面已经提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和经济制度安排都应该向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变。具体到金融体制改革,其总体方向应该是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体制。在这一体制中,中小金融机构应当发挥重要作用,而不是象目前那样仅仅作为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的补充角色。具体地说,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都应该以此为方向。
(二)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金融机构实行债务重组并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为金融体制在其它方面的改革扫清障碍
由于不良债权问题已经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解决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便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解决的方法可能有多种,但是,按照我们在上文的分析,任何一种试图妥善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都必须包含以下几个原则:
(1)该方法必须割断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政策性支持关系。在按照该方法进行改革之后,如果企业出现持续的亏损,金融机构必须有动力和权力停止对亏损企业的新增贷款并最大限度地收回原有贷款。
(2)该方法必须剥离金融机构已经累积的不良债权。惟有如此,金融机构的经理人员才能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经营失败的全部责任。也惟有如此才能杜绝经理人员“浑水摸鱼”,为了自己和本部门职工的利益而损害国家和客户的利益。
(3)该方法必须考虑到如何改善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特别是该方法必须有助于建立透明的会计制度。只有完善金融机构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在不良资产剥离之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足够的激励之下改善管理、增加盈利。只有建立透明的财会制度才能有利于对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监督。
(4)该方法必须有助于剥离企业政策性负担,有助于加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减少企业亏损,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按照上述四个原则,对金融机构进行资产重组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必须银行、企业一起抓,否则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具体到不良资产的处理,按照国外经验存在两种途径:一是在银行内部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不良资产的处理;二是在银行外部成立独立于银行的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来负责不良资产的处理。无论何种途径,处理不良资产的具体方式可能包括:贷款出售、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等。最后,国家对余下的损失进行补偿 。
在实践中,我国选择了在银行外部建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方法来处理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资产。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又主要采用“债转股”的方式来处理银行的不良贷款。即,首先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按照一定比例或其它规则从银行剥离到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即工行—华融、农行—长城、中行—东方、建行—信达),然后由资产管理公司对这些不良资产所涉及的企业进行“债转股”处置。
按照上述四个原则,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并对企业实行“债转股”时,必须明确“债转股”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剥离政策性负担和转换经营机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或者说,“债转股”的具体操作过程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转制”才是最终目的。
2、加快货币市场改革,有步骤地实现利率市场化
按照前文所述,货币市场改革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快市场硬件建设,为实现货币市场的统一奠定基础;第二,逐步开放货币市场,降低对货币市场进入资格的限制,增加市场交易成员;第三,加快二级市场建设。在此过程中,央行应该逐步采取措施(比如适当调整再贷款利率,改变目前央行再贷款利率低于货币市场利率的局面),将变动再贴现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在货币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应当逐步放开货币市场利率。二者是同步的。一旦货币市场逐渐完善,则有步骤地放开银行其它利率。比如,采取先放开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再放开存款利率等。
3、稳步建设资本市场,消除长期隐患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在企业各种外部融资方式中,银行融资成本最小,股权融资成本最高,企业债券融资的成本则居于二者之间。另一方面,与外部融资相比,依靠自我积累而获得资金的内部融资的成本则更低。正因如此,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一般会优先考虑依靠内部积累解决资金问题。如果必须进行外部融资,则一般会优先选择债务融资,而在面临债务融资的需要时则优先选择银行贷款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企业内部积累资金的能力普遍比较差。又由于长期以来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所以我国企业间接融资比例普遍比较高。但是,由于上文所述原因,我国上市企业普遍对分红派息缺乏积极性,所以从短期来看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反而成为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于是,我国企业普遍热中于上市。上文中我们已经指出,企业股票融资的这种低成本是靠损害广大股民的利益而获得的。长此以往,必将损害股民投资的积极性,使我国股市无法正常发展。
考虑到上述原因,我国股市应当尽快实行如下改革措施: 论金融体制改革(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