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明确证监会的职责,逐步减少对股票上市的行政性干预。如果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那么,证监会应当以保护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为其首要职责,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支持经济发展。而现行的规定对此强调不够 。
第二,改革现行的有关企业上市的规定,最大限度地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
第三,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国家股、法人股上市流通问题。可以考虑一种过度性质的解决方法,经过一定时期以后再让国家股和法人股在上海或深圳股市与个人股混合流通。
4、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按照上文的分析,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成为我国现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不能因为目前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就推迟这一改革。更何况,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必经之路。
按照目前流行的观点,对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最大的担心是金融风险的发生。实际上,这种担心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会带来两种影响——积极的和消极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可能会增加金融风险发生的几率,但它的确能够在资金的配置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要不要发展取决于我们对两种效应的比较和判断。 流行的观点以观察到的非法金融活动所带来的风险为依据过分强调了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负面效应。事实上,这种风险正是由于我们拒绝将这些金融活动纳入正规金融体系之中从而无法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结果。
因此,为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清除目前仍然流行的对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偏见,废除已经对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损害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其次,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成立和运营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特别是协助中小金融机构改善内部管理。最后,应该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保证其竞争行为的规范化。这一点对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都非常重要。
按照温州地区试点的经验,目前可以首先考虑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逐渐放松对民间金融的限制,然后再考虑通过建立新的金融机构或改造原有的金融机构增加城镇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
5、大力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证金融机构稳定运行
因为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在于资金的所有者(如储蓄者)在把资金交由金融机构处置时所领到的仅仅是一纸保证到期偿还的承诺,如果对金融机构监督不力,道德风险很容易发生。但是,必须指出,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发生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是否到位。这一点无论是对中小金融机构还是对大型金融机构都是一样的。如果监管到位,大家都不会有违规的机会;如果监管不到位,即使是大型金融机构也同样可能违规。
为了加强金融监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1)继续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使监管有法可依;(2)继续改革监管机制,完善部门设置,明确职责分工,以提高监管的效率,杜绝监管死角的出现;(3)继续完善监管手段,增加监管措施;等等。
鉴于目前证券市场的混乱状况,特别需要加强对证券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券商和上市公司行为。这包括:(1)严格对申请上市企业的资格审查;(2)加强对上市公司通过上市所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保证资金有效使用;(3)规范券商行为,杜绝市场操纵行为。
(三) 建议
1、促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重点是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创造条件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民间资本改造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继续引进外资银行。
2、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外币、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利率市场化水平,扩大本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先在农村进行存款利率浮动试点。
3、提高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水平。促进企业增加资本,商业银行完善资金营销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充分运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及时适度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预计今后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幅度仍然会超过经济增长与物价增长之和。
4、完善金融市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在充分运用人民币资本金和国内金融机构外汇资金的同时,更多地吸引外国资金。
5、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对商业银行全面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制度、谨慎会计核算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促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到2006年达到较好水平。
6、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将来人民币可兑换创造条件。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可以进一步发挥金融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核心的作用,以及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杠杆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金融业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戴相龙)
结束语:
我国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是人们更为关心的问题,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强烈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是必然的,是大事所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创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去完成。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增订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林毅夫、蔡昉、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 林毅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载于《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 第29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林毅夫:“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与对策”,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1999年11月。
6、 多恩布什、吉瓦齐:“化解中国的银行不良债权与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
7、 葛兆强、廖梅桂:“国有银行不良债权的经济学分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金融与保险》,1999年第3期。
8、 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
9、 王允贵:“金融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10、王晓毅,“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民间金融——温州苍南县钱库镇调查”,《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1期。
11、袁国良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12、杨大楷等:“发展资本市场,扩大国内需求”,《财经科学》,1999年第4期。
13、刘明、袁国良:“债务融资与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金融研究》,1999年第7期。
14、周理、万昌鹏:“我国货币市场的运行特征、问题与对策”,载于《金融研究》,1999年第4期。
15、拉迪•R•尼古拉斯:《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16、周小川:“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资本市场杂志》,1998年第11期。
17、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1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课题组:“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发展与改革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管理世界》,1998年第5期。
19、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情况(1996)”,载于《中国企业管理年鉴(1997)》。
20、戴相龙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的访谈录
论金融体制改革(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