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缺乏中小金融机构就成为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的一大缺陷。长此以往,必将阻碍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从而阻碍我国经济中资本积累和技术变迁的进程,最终危害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3、我国货币市场发育不良,影响了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并成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
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仍然很低,这主要表现在:
(1)我国货币市场的规模较小,市场参与主体较少。
一国货币市场的规模大致可以从货币市场交易量与GDP比值的大小反映出来。在我国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中,虽然票据市场建立较早,但一直未形成规模。目前的货币市场以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为主,货币市场交易量大致等于沪深证券交易所国债回购交易量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回购市场交易量之和。
货币市场规模小与市场参与主体少直接相关。从各个货币市场建立之始,央行就以控制风险为由对货币市场的成员资格严加管制。所以长期以来只有一些大型金融机构才有资格直接参加货币市场交易。直到1998年末,央行才采取措施批准33家城市商业银行、9家外资银行、70家商业银行授权分行、10家保险公司加入银行间货币市场。这使得货币市场交易成员达到177家,比年初的66家增加近两倍。
(2)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之间、同一子市场在区域间严重分割,二级市场缺位。
货币市场子市场之间的分割主要表现在,同为国债回购市场的银行间国债回购市场利率与交易所国债回购市场利率基本上不存在同合关系,互相不能作为对方定价的参照 。另一方面,目前只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市场,国债回购市场则仍旧保持区域分割的局面。上交所和深交所、各地证券交易中心 的国债回购交易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统一的交易价格和结算中心。最后,除银行承兑票据市场具有区域性二级市场、回购市场存在单边市场倾向外,其它几个子市场基本没有二级市场交易,致使货币市场工具普遍缺乏流动性。
(3)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对经济运行造成许多伤害。主要的方面有:
①货币市场的规模小、参与主体少和市场分割使资金不能有效地流动,影响了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
②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也使得中央银行运用市场手段调控经济更加困难,或者降低这种调控的有效性。
③货币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也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利率的市场化进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或者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程度直接决定于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正如上文所述,在发达市场经济中,各种金融工具的市场利率是直接参照货币市场利率并考虑到该种金融工具的供求状况和性质而在市场中形成的。如果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进而造成利率扭曲,那么其它市场的运行只能放大这种扭曲。这就使市场利率不能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正确指针,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甚至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只能放慢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速度。
4、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体制性缺陷,使得市场参与主体行为不规范,对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较晚,其各个组成部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对银行长期信贷决策的干预和银行自身行为的不规范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历次的通货膨胀,并且与近几年的通货紧缩现象紧密相关。 不过,由于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累积或者政府对东南亚经济危机中银行角色的反思,这一问题已经(至少是暂时地)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中长期债券市场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较小。 故而我们将集中对股票市场的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起步于90年代初。虽经近十年的不断建设,但迄今仍存在一些体制性缺陷,主要包括:
(1)国家对股票市场的行政性干预过多,许多决策的政策性过强。
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是,企业能否上市要由作为政府管理部门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决定,而非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决定。由证监会来批准企业上市这种制度安排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政府(尤其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困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积极争取指标、支持企业上市。在这一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就是上市企业的质量问题,甚至出现无视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现状仍然支持企业上市的情况。
(2)迄今为止,大部分国家股、法人股仍然不能上市流通,使得上市公司可流通股规模很小。
作为一种特别的制度安排,在股票市场建立初期,国家就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划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非流通股主要包括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国有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了大部分股份,并且我国股市上市公司多为此类公司,股市上流通股的规模就比较小。
5、金融监管不力,造成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和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数金融机构与其它行业的企业一样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而且,在许多金融机构(尤其它们的分支)的经营过程中也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象。因此,在金融部门中同样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的问题。由于金融部门在经济中的特殊性,其经理人员所受委托经营的资金规模巨大,经营不善所能承担的责任很小,责任不对等的情形就特别严重;而且储蓄者或资金委托者给的是现金,而从金融机构拿到的只是一纸到期还本付息的承诺,金融中介机构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特别大。因此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就成为保障金融部门正常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必要措施。
金融监管不力,金融机构违规经营现象的大量发生已经造成许多恶果。比如,尽管存在许多其它原因,但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及其所造成的损失是许多不良债权产生的直接原因。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的发生更是加大了金融风险,对经济和社会双方面造成直接损害。证券市场上的违规行为则妨碍了市场的有序运行,打击了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从长期来看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的难度。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减少金融违规现象的发生。
二、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体系对外开放的长期趋势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经济的全球化,目前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开业仍有很大限制,比如准许开业的地域上和准许经营的服务种类上的限制。但是,正如上文所述,金融业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国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也仅仅是时间和程序问题。这是因为,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其它行业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而且只有对外开放才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际上,由于我国即将加入WTO,对外逐步开放我国的金融业又成为一种国际义务。
(二)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加入WTO后,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现有的对外资金融机构经营限制逐步减少,我国金融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1、国内金融机构将面临外资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国内金融机构尤其国有金融机构在许多方面将处于竞争劣势。以银行业为例,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
具体来说,竞争的方向主要包括:第一,争夺客户。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经理人员和职工激励不足,因此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服务质量低下,服务手段简单,服务品种单一。在外资金融机构优质服务的竞争之下,一些优质客户可能转而使用外资金融机构的服务。同时,存款性金融机构也面临“大户搬家”的危险。这样就加剧了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的经营困难。第二,人才的竞争。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先进、企业效益较好,因此能够对人才支付高额薪金。国有金融机构如不改革目前的“大锅饭”式管理方式,人才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国内金融机构也有自己的优势,包括:广泛的分支机构、多年服务所形成的客户基础、在“不对称原则”下所得到的优惠等。所以,现在尚难以确定竞争的结果究竟如何。
2、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增加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难度
不可否认,在现有体制中,央行货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往往得益于它与商业银行(主要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特殊关系 。这种特殊关系既与央行和四大商业银行在过去的直接隶属关系有关,也与现在国家对四大银行的管理方式有关 。这种方法当然不可能加诸于外资金融机构。同时,在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之后,资金渠道拓宽了,控制货币总量的难度一定会增加。此外,由于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外企业联系较为密切,外资金融机构的在华分支与其总部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之后,金融监管不仅要关注金融机构在国内的经营活动,还需密切注意其与国外的联系,因此更增加了监管的困难。最后,一旦资本市场开放,央行就难于独立实施自己的货币政策。
(三)加入WTO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机遇
挑战总是和机遇并存。加入WTO也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主要包括:
1、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增加了市场竞争主体,促进了市场竞争,迫使国内金融机构改善竞争,提高效率
2、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促使我们更加注重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快对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促使国内金融机构的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
3、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方向及建议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