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就我国商业银行来讲,信用风险是主要风险,而贷款是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银企不良债权问题直接导致银行经营风险。一方面,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并未能实现实质性变化,改革后的国有企业还未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银企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仍很难成为对双方行为的硬约束力量。企业的资金来源仍主要靠银行贷款,因而企业的经营风险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大量的不良贷款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经营,同时相当部分的呆帐形成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挤占了银行资金来源,消弱了再贷款能力,导致银行信用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被置于“准财政”地位,商业银行贷款“三查”不落实、担保不落实、抵押品高估、企业财务报表虚假、信贷审查流于形式等问题现在已凸现出来了,形成了授信程序风险。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同业的激烈竞争及风险理念的淡薄,银行对特定的产业或部门,关联的客户群体授信集中,主要表现在:一是向一些企业集团及共关联子公司都发放贷款,而这些企业集团及其子公司采取相互保证的担保形式。二是对房地产发展前景预期过于乐观,对房地产业大量集中授信。三是多家银行在同一行业、同一企业贷款集中。四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集中于国有企业。银行对这些客户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评价流程及技术模型,缺少完整的信息数据库,形成了授信集中度风险。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而引起汇率波动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持有及运用外汇主体对汇率预期的变化;二是政治经济因素对外汇供求的影响。如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通货膨胀程度的高低、汇率政策的变化、供求关系以及对经济运行中的市场预期心理等因素,都是引起汇率风险的重要原因。以外汇资金业务为例,商业银行作为外汇市场的造市者向客户公布牌价,并持有各类币种的敞口头寸,在汇率波动剧烈时,外汇业务内在的风险特别是外汇敞口头寸的风险会增大。
利率风险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面对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也影响其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如再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础性风险、选择权风险等。尽管这些风险是银行业的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银行盈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上资金借贷的供求变化是产生利率风险的重要原因,而逐步放松金融管制以及对应的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是导致利率风险加大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对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下限逐步扩大,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因而利率风险将会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风险。
市场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正常的,但是过度的市场风险将严重威胁银行的收益和资本基础。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因而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与管理显得日益重要,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特别关注市场风险,加强管理。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产由于不能及时变现,而没有足够的资金履行到期或可能到期债务的风险。在缺乏对流动资产组合、资金来源性质、分散程度、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等科学预测情况下,商业银行不能维持足够的流动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在极端的情况下,还会造成银行的清偿问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存在国家信用的保证,其流动性风险还没有显现,但潜在的风险日益加大。表现在:第一,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率和大量的企业欠息占用了大量资金,据统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平均为25%左右,致使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减弱,资产流动性比例仍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6%,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资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资本的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仍将下降。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低,中间业务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中间业务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国外先进银行,中间业务还没有真正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业务。同时需大量核销不良贷款,削弱了资本积累。第四、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狭窄,国有企业对信贷资金钢性依赖,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进入与退出面临极大困难,资金流动缓慢。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最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的失效。其表现为:第一,在内控管理体制方面,内部控制建设要求的超前性和紧迫性暴露出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内控机构的局限性。虽然近几年商业银行实行了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商业银行从总行行长到基层管理人员均是授权经营,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内部控制制定者也是被控制者,运行的有效性受到控制。第二,在管理与发展的关系方面,随着业务经营从低效粗放缓慢运行向快速健康良性发展转变的同时,对管理的研究落后于对发展的研究,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在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往往是被动管理,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过程中低层次循环,管理人员思维跟不上违规、作案人员的思维,主动性不够,导致违规违章问题履查履犯。从基层行用人来看,偏重于选用攻关能力性的人,而忽视日常的管理,存在经营指标硬性考核与管理指标软性考核的不平衡现象。第三,在客户服务方面,逐步从过去以专业部门为主的专业化服务向以客户经营为主的综合化服务转变,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日益暴露出内控的漏洞。一是缺乏有效制约,一些客户经理与客户单线联系,具有灵活性、流动性和独立性,缺少制约和透明度。二是客户经理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银行代表推销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又充当客户理财人,双重身份具有很多风险。三是一些分支机构重指标任务完成,轻内控管理要求,其短期行为与银行长期利益冲突。第四,在系统建设方面,前台程序快速升级与内控软件开发滞后并存。内控控制功能尚不完善。科技进步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高水平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台,但系统内控功能上还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电子银行系统缺少流程跟踪监控,一旦发生纠纷难以查找原因,明确责任,给银行资金安全留下隐患。二是综合业务系统控制能力强与人的控制意识弱并存。综合业务系统开发,方便了客户,但在银行的实际工作中,熟悉单项业务的人多,具有综合业务素质的人少,熟悉传统业务的人多。了解新业务的人少,给业务操作带来风险。三是批量代理业务控制存在薄弱之处,由于单人操作易发生票据错发现象,存在潜在风险。四是记录载体的无纸化,致使内控检查的实时性和稽核检查的实时性及完整性减弱。此外,操作失误还可能导致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其他灾难性事件。
(五)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法律冲突因素引起的风险。其主要形式有宣传风险、服务风险、技术风险等等。以电话银行业务为例,在通过电话银行向公众介绍本行有关金融产品时,宣传内容与实际业务不一致,过分夸大业务功能,或在文字方面不够严谨,使宣传材料变成了一种要约,从而使客户造成损失的风险即宣传风险。再如服务风险,即在回答客户咨询时出现误导客户现象导致客户造成损失的风险。此类风险的争议焦点在于银行的告知义务范围,即依法履行银行的告之义务和保护客户知情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责任和权益。从银行应履行告之义务的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法定告之义务,即法律规定对经营者提出的必须遵守的义务,如果不履行法定义务,银行就要承担责任;二是道德告之义务,它基于职业道德,银行如不履行道德告之义务,虽不会导致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但会给银行优质服务方面带来负面效应。
(六)国家风险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除了会遇到因经济信息不确定性而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风险外,还会遇到由于国家方面原因而导致的国家风险问题。所谓国家风险是指跨国境从事信贷、投资及金融交易时可能遭受损失及收益的不确定性。如为了持有外汇或其它方面的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完成对境外贷款者或投资者的外汇偿付义务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其他借款者由于贷款或投资本身以外的因素不能完成对境外贷款者或投资者的偿付义务而导致的不确定性。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因素都会导致国家风险。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国家风险必然会增大。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3(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