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由于环保、成本、利润等因素影响,中等以上发达国家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并相继将三因素约束下的“夕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影响。从全球化的观点看,如果一个国家要获得比传统做法更高的效率和付出更低的成本,就不应一味追求建立自己的完整的体系,甚至不应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是应该依据自己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尽力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经营环节,这是顺应全球化潮流,加入各种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世界主流。在此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开拓金融市场、选择优质客户、扩展经营业务、提高质量效益、防范风险中如何掌握较充分的信息,加强甄选和鉴别,分析比较优势和实力特点,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壮大自身实力,支持经济服务经济,并起到消除发达国家加速产业升级换代的转嫁成本效应的作用,在这方面的任务相当艰巨甚至负之过重。
(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国际金融市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严重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然说是一体化,但各种出于自身利益的动机而人为阻隔的藩篱却有形无形的存在着,使本来就不对称的信息变得更加莫测 ,因其引致的道德风险和不确定性选择使金融市场经常偏离均衡状态,很容易波动,也容易导致银行风险的产生。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信息系统的全面、快速反映功能尚不健全,风险的预报能力较弱。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竞争压力增大的影响。与金融全球化相伴的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居民及企业与国外银行往来障碍的消除,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动员、分配国内储蓄方面不再是占垄断地位的中介组织。当本国银行在安全性、服务质量及成本方面没有优势,而发达国家银行在组织管理、风险控制及信誉上具有优势时,本国银行的风险增加,并难以在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下发展。
(四)巨额不良资产的困扰。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变化所带来的经济转型 、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问题,又有银行和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微观运营因素。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来看,原有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资源配置低效、信贷资产低质、经营效益差、人事干部“本位”错位和进取性弱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直面金融全球化、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内生性障碍。
(五)风险管理的五重矛盾使风险管理与实际运作出现脱节。金融风险不同于其它行业的风险,具有连锁的破坏性效应,这决定了金融风险管理的艰巨性,使我们对它的预测、防范、处置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况且在现实的风险管理中还存在着五重矛盾的影响,即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与经营收益的可预见性矛盾(偏面趋利的问题),风险管理效果与风险管理成本的矛盾(效果不是立即显现而成本却较高的问题),对业务经营激励与风险处置激励的矛盾(激励创收较现实的问题),防范和处置风险的量化考核与合理激励的矛盾(考核中难以量化的问题),业务创新与管理滞后的矛盾(重业务创新轻风险管理的问题)使风险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策略分析
(一)正确认识风险是管理好风险的关键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WTO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总是并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
1、在国内商业银行来说风险会使银行的资产遭受损失。在过去的经营中,我们有太多因风险而遭受损失的例子。因信用风险而形成的巨额不良贷款;因违规经营等行为风险而形成的经济案件等。在中国,风险往往多变为损失,其主要原因:第一,银行缺乏全面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和企业风险文化,表现在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到在强化风险管理和责任下的对风险采取过度规避。第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体系上存在着制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并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尚未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一套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有待形成,而且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以分行为核算主体的横向管理体制,这种横向的管理体制不利于董事会的控制。在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资金调剂、头寸预测和资金成本核算机制,使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出现了一定的盲动性,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和支付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在制度制定、执行和结果考核方面缺乏科学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诱发组织内操作风险的发生,也影响了风险处理效果。同时也缺乏必要的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导致银行设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处理的多为事后风险,并未建立事前和事中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第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方法相对落后。在风险识别和管理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如信贷审查方式,而未使用定性和定量结合下的客观科学方法,这导致了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低,特别是对于已标准化的、可批量处理的银行资金交易和零售业务,并未实现以模型等定量分析为主的间接管理方法。由于缺乏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员和足够的数据信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管理量化的技术比较落后。正是上述原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更为科学的内部评级法,无法使用国际银行界广泛使用的VAR技术和Credit Metrics方法,这样就无法对风险实现准确的识别和分析,也就不能建立起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第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现在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管理学科,要求有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尽管没有西方那样复杂,但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实施以“新巴塞尔协议”原则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
“新巴塞尔协议”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是把监管资本与银行面对的各项主要风险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它突破了银行资本充足度监管的限制,突出强调市场约束(第三支柱),并将操作风险作为第一支柱的内容,纳入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系统建议和要求。
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各异,但在整个业务的经营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多种风险并存,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深浅不一,给识别、防范、控制这些风险造成很大困难。商业银行能否有效地防范风险保持稳健经营,不仅关系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问题,而且关系到银行生存与发展,甚至关系到金融稳定的大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认真学习领会“新巴塞尔协议”基本原则的精神实质,提高对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实施以“新巴塞尔协议”原则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应确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提高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
商业银行风险指的是在其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资金、财产、信誉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与国内外的其他商业银行风险有着相同的特点:一是客观性,即商业银行由于其业务特性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各种风险;二是相对性,即商业银行的风险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而言,其程度是不一样的。资本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良好的银行抗风险能力较强,反之则比较弱;三是商业银行的风险可以测量和加以控制,商业银行可以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通过各种风险识别和分析技术,识别共在经营中可以遇到的风险,并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控制;四是银行的风险与收益呈正比例关系,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风险越大,收益也越大,反之则越小。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3(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