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取得资金收益的主要途径,而贷款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中最具传统和占据比重最大的资产业务。贷款资产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本身竞争实力的大小,而且还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乃至生存发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经济特征,笔者认为,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信用状况及贷款行为的关联者基于利益与成本的比较而作出的行为选择,是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累积和前清后积的原因。剖析不良贷款的成因,能很好地认清不良贷款现状,从而更好地寻找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量,防范、控制不良贷款增量的良策。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结构分析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包括信贷不良资产、抵贷资产和其他非信贷不良资产,其中,信贷不良资产占90%以上。信贷不良资产即不良贷款是指银行贷款投放到期后,企业不能还本付息,造成信贷资产的风险。虽然1999年国家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剥离了14000亿元不良资产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使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仍然有相当大的不良资产滞留在国有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比率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控制线。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3年6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00万亿元,比年初减少81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2.9%,比年初下降4.0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67亿元,比年初减少57亿元,不良贷款率9.34%,比年初下降3.51%。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有所下降,但是,在短期内按照现有的“零星”处置不良贷款方法,不可能降低不良贷款的占比,却仍有可能使其上升,比如,贷款“借新还旧”中较大的比重就是隐性不良贷款。
根据抽样调查,2002年末某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按照“一逾两呆”口径,三项不良贷款占比20.30%;按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划分,后三类不良贷款占比26.05%。另外,还存在大量隐性不良贷款,如,年末欠息企业贷款余额451亿元,其中,反映形态为正常贷款的154.65亿元;有不良贷款的客户贷款总额中,尚有形态为正常贷款53.67亿元;列入清户对象的客户中,贷款形态为正常贷款48.41亿元。这部分隐性不良贷款有随时释放风险的可能,属于有问题贷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控制不良贷款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分析
以国有商业银行某行资产为例:
1、不良贷款的占比(见表1)。据统计,该辖区1997年企业开始改制到2001年,完成了1408家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企业由于包袱重在转制过程中造成对金融资产的大量冲击,1998年不良贷款占比为24.74%,到1999年不良贷款达到顶峰,年末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32.21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37.13%。2001年是该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确定的信贷资产质量攻坚年,适时调整了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调整信贷结构,在实现增量最优化的同时加大清收、核销力度,该年不良贷款率下降到26.30%,2002年又下降到20.30%。
表1 某行1998――2002年不良贷款情况:(亿元)
年 份
项 目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贷款余额 728.65 894.73 1007.56 1112.24 1390.3
不良贷款余额 180.27 332.21 294.51 292.52 282.23
占比(%) 24.74 37.13 29.23 26.30 20.30
2、不良贷款的企业性质分布(见表2)。从企业性质角度分析,国有企业不良贷款为146.76亿元,贷款余额为751.84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9.52%,占全部不良贷款合计的比重为52%;集体企业不良贷款为97.93亿元,贷款余额为412.51亿元,不良比率为23.74%,占全部不良贷款合计比重为34.7%;股份制企业不良贷款为32.63亿元,贷款余额为183.12亿元,不良比率为18%,占全部不良贷款合计的比重为11.56%;三资企业、私营个体性质的企业和其他性质的企业不良率与全部不良贷款合计的比重分别为9.43%、7.15%、12.87%和0.5%、0.04%、1.2%。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国有和集体这两类性质的企业。不同所有制间分布不均状况,说明了该类型性质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和运营体制本身缺陷,为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调整贷款投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表2不良贷款按企业性质分布:(亿元)
性 质
项 目 国 有 集 体 股 份 制 三 资 私 营 其 他 合计
贷款余额 751.84 412.51 183.12 14.95 1.54 26.34 1390.3
不良贷款 146.76 97.93 32.63 1.41 0.11 3.39 282.23
占不良贷款总额的比(%) 52 34.7 11.56 0.5 0.04 1.2
占贷款余额的比(%) 19.52 23.74 18 9.43 7.15 12.87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一)不良贷款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物
从以上不良贷款结构分析可见,在计划经济体制年代,银行未实行商业化,未能进行企业化经营,银行的信贷资金未商品化,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依靠专业分工和带有某种行政色彩的划分来联系的,银行信贷资金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分配和管理,绝大部分投向国有和集体企业,并被企业作为铺底资金在使用,银行贷款几乎是国家财政资金的一种替代和补充,结果是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低效率和企业信用意识观念的淡薄。进入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体制内部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将占主导地位的国有、集体企业推向改革的最前沿,国有、集体企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转换历程,许多问题“捂得了一时,捂不了一世”,企业计划经济体制中固有的问题暴露无遗,企业产权归属不明确、经营管理理念陈旧、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吃大锅饭思想等种种原因,使得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难以为继,无力还债,企业的破产、倒闭直接将风险传导、转移、累积至银行,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高不良贷款率状况。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大部分是在计划体制下,银行为保持国有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替国家承担的一项成本。
(二)不良贷款是金融体制矛盾的突出反映
银行信贷资金投放过分强调规模、计划经营,观念上认为,只要企业性质是国有、集体,不论其经营效益状况如何,均给予贷款支持,且信贷资金结构未随着经济宏观形势的变化而作合理的调整,认为信贷资金结构的调整会导致规模收缩、市场份额下降,资产风险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营管理理念未更新,因此,在经济矛盾爆发时,金融内部体制问题也就暴露无遗。
1、政策因素:银行通过财政资金置换的贷款到期后转为逾期贷款;民融非法金融机构取缔后将贷款转给各家银行;原来由上级行发放的贷款实行属地管理后成为不良。
2、自身因素:由于金融体制的不健全,缺乏有效经营管理机制,贷款操作不规范,贷后管理薄弱,对改制企业的信息掌握滞后;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事前防范少,事后处理多;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的问题;银行违规经营现象严重,人情贷款、银行“三产”贷款、行政命令贷款等,导致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
(三)不良贷款是社会信用环境欠佳的结果
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加入WTO的需要,国有、集体企业纷纷进行改制,企业高比例债务就成了企业改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国有企业的负债主要表现为对国有银行的债务,逃废银行债务客观上成了国企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事,企业借改革之机,利用破产、兼并、股份制改造、分立、出售、租赁等形式,“金蝉脱壳”,致使银行债务被悬空。于是,逃废银行债务就成了国有商业银行高比例呆坏帐贷款和银企信用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公报,截止2000年末,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及交行五家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中,经金融债权管理机构确认,有逃废债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2%。在逃废债企业中,国有企业22296户,占逃废债企业总数的69%,逃废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1273亿元;非国有企业9844户,占逃废债企业总数的31%,逃废金融机构贷款本息578亿元。直接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高不良贷款率的形成。企业逃废债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行为或者银行行为,而是我国的信用制度出了问题。
(四)不良贷款是贷款行为的关联者基于利益与成本的比较而作出的行为选择的结果
1、借款人以获得和使用贷款为目的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21(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