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合作,以中间业务为突破口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中间业务具有风险小,收益大,成本低等优点,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一般占全部收入的40%—60%,有的甚至达到70%,而我国主要还是贷款业务,一般在80%左右。(注27)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例如网上支付、证券买卖、基金代销、外汇买卖、代缴费等中间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商业银行应以开展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为突破口,加强与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的横向联合,利用网络银行的优势形成规模效益,加快市场扩张的步伐。
3、银行业应发挥资源整合者的积极作用,构建网络经济的金融门户
在依托互联网的网络经济、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今天,银行业应发挥资源整合者的积极作用。银行业所拥有的安全感、信誉度以及成熟的支付体系正适应了电子商务安全、高效的资金支付服务的需求,银行业所拥有的优势正是单纯的互联网所最缺乏的,却又是完整的电子商务所必须的要素。因此,银行是最适合担当在互联网上组合各种资源的重要职能的主体,银行的经营方式将决定着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银行能否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延伸商务领域,已成为决定互联网发展方向和前景的关键因素。(注28)银行业不仅应成为电子商务的积极参与者,更有条件成为电子商务的组织者,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将分离的各种相关交易过程结合为有机的整体。
银行业应牵头建立我国的网上“金融门户”,通过将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服务机构的资源共享,提升效率。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汇丰银行和美林证券就共同组建了一家提供网上银行和财务管理服务的公司—“美林汇丰”,其客户可以通过一个核心储蓄账户进行股票、债券、单位信托基金等投资,享受支票、借记卡、汇款、自动提款机等银行服务,并可以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这一网站结合了两家机构在金融专业、创新服务、研究开发、地理分布以及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银行业应充分把握网上支付工具这一优势,整合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以金融门户为发展方向,争取占据网络经济的核心地位。此外,银行业还应该把触角延伸到非金融服务领域。例如,通过与航空服务机构的合作,银行不仅可以在机票销售中进行支付、结算,还可以整合保险、旅游、住宿等后续服务功能,使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过程。(注29)
4、设立网络银行部,注重人才培养
商业银行应在总行专门设立网络银行部,从体制上加强对网络银行的管理,统一制定战略发展步骤,并在统一规划和标准的约束下组织建设并实施,这不仅对网络银行的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而且有利于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协同合作,交流经验和教训,共同促进我国网络银行事业的发展。
人才是未来网络银行最宝贵的资源,我国银行业应重视网络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同时具备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威尔士•法戈银行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在自己的网络银行开业前的2~3年就开始着手进行人才的准备和培训工作。我国的银行业如果想及时开展网络银行业务,应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重视相关人力资源的开发,以保证网络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网络银行的发展是一场必然发生的革命。作为依托于先进技术的新型银行形态,网络银行带来了银行与其客户之间的全方位互动,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虽然目前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其发展的整体环境不够成熟,在总体规划和业务创新方面还存在欠缺,人才匮乏,盈利能力差强人意,但是,随着网络银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网络银行风险管理和安全系数的加强,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方式的完善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我们可以预见,我国的网络银行将得到快速、全面地发展,网络银行将在整个金融领域发展全方位的业务,形成与国际接轨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品牌,必将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引文注释:
(注1):陈进、付强等:《网络银行服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注2):马敏:《电子金融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15页
(注3):张海平:《为网络银行编织法律网》,《经济参考报》,2003年3月26日8版
(注4):马翔、李海靖:《网上银行的安全威胁和风险防范》,《金融论坛》,2001年第4期
(注5):张俏,《走近国外网络银行》,《现代商业银行》,2003年第7期
(注6):马敏:《电子金融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注7):李晓欣、吴俊峰:《银行业:从参与者到组织者》,《互联网周刊》网站
(注8):杨晏忠,《试论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功能定位及对策选择》,《中国金融电脑》,2003年第6期,第50页
(注9):刘文清,《加快网络银行建设势在必行》,《中国信息报》,2003年6月4日
(注10):蔡丽斌、陈珍珍,《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注11):蔡丽斌、陈珍珍,《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注12):史树军,《金融创新——网络银行,汇率风险不可小视》,《中国经济参考报》,2003年3月20日
(注13):田丽,《银行服务争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3月4日
(注14):陈学军,《关于我国网上银行营销及监管问题的研究》,《中国金融电脑》,2003年第11期,第18页
(注15):梅家祥:《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94期
(注16):王乃水,《上半年建行完成网上交易3598亿元》,《新华网》,2003年7月18日
(注17):谷立日、于东智:《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对我国网络银行业监管的思考》,《金融论坛》,2001年第9期
(注18):黄宗捷、杨羽:《网络金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注19):李扬,《网络银行挑战传统金融业》,《新华社网站》
(注20):张强、胡志浩:《论网络银行的发展》,《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2期
(注21):思远,《招行副行长李浩分析网络银行发展认为:社会信用体系落后是瓶颈》,《中国证券报》,2002年4月8日4版
(注22):张强、胡志浩:《论网络银行的发展》,《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2期
(注23):陈尧,《网络银行跨越八大制约因素》,《金融时报》,2003年2月19日
(注24):李晓东、王彤:《积极应对金融技术进步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3日第二版
(注25):李军,《加强金融监管事关全局》,《经济参考报》,2002年1月30日7版
(注26):杨放:《国外网络银行发展模式的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2期
(注27):《访河北经贸大学货币金融教研室副主任李文哲》,《新华社网站》,2003年7月16日
(注28):李晓欣、吴俊峰:《银行业:从参与者到组织者》,《互联网周刊》网站
(注29):李晓欣、吴俊峰:《银行业:从参与者到组织者》,《互联网周刊》网站
参考资料:
1、张强、胡志浩:《论网络银行的发展》,《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2期
2、尹龙:《对网络银行实施有效监管》,《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3、夏智灵、周伟:《安全第一网络银行(CFNB)的营销策略分析》,《新金融》,2001年第6期
4、张恩照:《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服务》,《人民日报》,2002年4月13日
5、李晓东、王彤:《积极应对金融技术进步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3日第二版
6、梅家祥:《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94期
7、杨放:《国外网络银行发展模式的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2期
8、谷立日、于东智:《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对我国网络银行业监管的思考》,《金融论坛》,2001年第9期
9、李晓欣、吴俊峰:《银行业:从参与者到组织者》,《互联网周刊》网站
参考文献:
1、崔晓峰、王颖捷:《网络金融》,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黄宗捷、杨羽:《网络金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3、马敏:《电子金融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4、[美]玛丽•J•克罗宁/编著 亓丕华 王俊/译:《互联网上的银行与金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5、陈进、付强等:《网络银行服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56(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