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的合作观,创新东西合作方式,提高合作的水平和层次。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环境,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观念,促进合作双方“共赢”的格局。除继续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外,应在共同开发运输、商贸、旅游、会展等产业上取得突破,建立更多的东西合作示范区和示范项目。
树立新的人才观,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目前出台的引进人才政策,大多以提供住房、增加工资待遇以及科研经费等鼓励措施为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以高薪等条件引进人才的方法不具可持续性,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为此,一是要树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引进人才的核心是引进人的智力;二是人才要跟着项目走,有发展项目(包括建设项目、科技项目、教学项目等)才有人才的需要,避免人才引进到当地却无用武之地的盲目引进现象。
2.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日益强大的动力机制。
第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创新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变革现行审批方式,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原来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真正塑造起“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使政府服务高效廉洁。
第二,经济体制的创新,以培养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不断加快国有企业重组改造的步伐,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放手发展和壮大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建立一个充满活力、高效运行、竞争力较强的经济结构。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以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为目标,创新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完全建立。重点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消除行业壁垒,清除市场障碍,提高市场化水平,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
第四,科教管理体制的创新,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最大限度、最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努力建立适应西部大开发要求的科教新机制。鼓励发展民办科技和教育,积极进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第五,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的创新,采取“高级人才以引进为主,中、初级人才以培养为主”的战略。一方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多种灵活方式,积极引进一批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当地现有各种人才,加强对干部、工人和农民的培训,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创造一个有利于各级各类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
3.发展目标创新,迅速改变城乡的二元经济格局。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是大力加强城市自身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增强城市辐射农村的能力。二是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把加强农业、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促进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三是广泛建立起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联系,把城市先进的教育、优秀的人才、科学的管理、现代的思维方式及文明的生活方式等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广大城镇和农村,促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积极的转变。
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总量增长。
从短期看,广西可以凭借低劳务成本和廉价资源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从长期看,只有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才能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政策扶持的侧重点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把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以特色经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比例的均衡性、产业的梯度性、产品的层次性出发,把解决当前困难和积蓄后劲相结合,发挥现有优势和开发新型产业相结合,大胆利用“后发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突出重点,增强产业竞争力。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带动全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扩大农民收入的空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以发展工业的思路来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园区载体来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延长产业链、产品链,增强产业集聚,发展壮大广西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第三产业要在与第一、第二产业的配套服务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会展业、特色旅游业等。
5.引资策略和方式创新,有效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各级政府应以创新的策略和方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统筹指导,突出优势和特色,实施错位竞争战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要将招商引资落到实处,多学习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创新思路和做法。在策略上,可实行特色招商、优势招商、重点区域招商、重点领域招商、专业招商(同行企业、上下游配套产品企业等延长产业链)、集约招商等;在方式上,可采取业主招商、代理招商、撒网招商、以商招商、媒体招商、网络招商、招才引商、包装招商、专业招商等。要做到意向项目抓落实,落实项目抓到资,到资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增资,关联项目抓配套,上下联动,环环扣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招商队伍和招商人员的素质,主要是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加强业务和技能的培训,并实行一定的政策倾斜,调动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招商队伍的作用。
6.决策机制创新,增强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应采取切实的措施将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引入政府的决策机构,加快干部队伍知识化和年轻化进程,提高以法制、公正、精简、高效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机构素质和以廉洁、自律、勤政、敬业为核心的政府官员素质。在做重大决策时,要坚持民主和科学原则,吸收学术研究成果、新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技术信息,借助“外脑”,减少思维判断中的不确定性,使行政决策由集权式向参与式转化,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化,由一般性向专业性转化,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化。
7.政策环境创新,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政策保证。
以落实好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为着眼点,创新政策环境,把国家的各项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提供的各种发展机会,将西部大开发政策与广西享受的多重优惠政策有效结合,尽可能地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当前关键是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权,制定出符合广西实际的西部大开发配套法规和政策,民族自治县也应根据自治权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将广西享有的多重优惠政策进行汇集、归纳、分析,通过畅通有效的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予以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要提高全民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意识,企业应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主动研究西部大开发政策,主动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实施区域差别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按照区别对待、积极推进的原则,在资金安排、地方配套资金比例、市场准入、环保标准、土地审批、金融信贷等方面,对国家级及自治区级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县、边境地区给予更优惠的倾斜政策,扶持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8.法制环境创新,实现政府优惠政策的法制化。
新出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尽可能以规范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体现,各种法律条文一定要规范化,这对改善投资环境、赢得竞争大有好处。要在法律上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西部大开发方面的权限、职责,各司其责,协调运作,提高决策效率。把改善投资环境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各级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各级行政机关落实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情况,完善责任追究制。
9.反贫困机制创新,开创反贫困工作的新局面。
将反贫困政策与区域开发政策结合起来,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政策结合起来,与劳动力就业政策结合起来,把扶贫开发纳入整个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实施扶贫战略。在继续加大扶贫力度的基础上,改变现行以政府推动为主的合作扶贫模式,由政府设立贫困地区产业和就业基金,通过基金投入和补贴的方式,引导和推动合作开发扶贫工作。在今后的扶贫过程中,尤其是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决定上,要吸收贫困人口的代表参与,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以使贫困人口能够真正享受到扶贫的收益。把教育作为反贫困最有效的手段来看待,并给予特殊的政策。
参 考 文 献
[1] 郝树声,《西部地区概况》,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1‘
[2] 李志勇、陈文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广西外经贸发展研究报告, 广西外经贸厅 2006
[3] 余永跃, 当代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制度创新 ,中国设计科学出版社
[4] 帅君平, 西部大开发中广西的财政对策,《学术论坛》2001年第3期
[5] 西部教育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 》
[6] 黄桂辛,广西旅游如何应对西部大开发 --维普资讯
[7] 韦克义, 2004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广西社会科学院 2005
[8] 韦克义, 2005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广西社会科学院 2006
西部大开发对广西的战略意义及其对策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