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好税制的完善,减少税收流失。
在我国,税收流失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而税收之所以会出现大面积的流失,人们通常把它归结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薄弱。后来,又加上了一条:税务部门的征管机制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存有距离。这些年来,在强化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税务机关的征管机制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一度的税法宣传月,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总是我们的主要着眼点。与此同时,税务机关的征管改革也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然而,从总体上看,到目前为止,税收流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治税的社会环境也仍不理想。
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来,税收流失和治税环境的不理想,同治税观念的调整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恐怕有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对于老百姓为什么要纳税、政府为什么要征税的道理,我们一直是用“公民应尽义务”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解释的。这样的说法尽管不错,但过于原则,过于笼统。而且,同市场经济的环境不相适应。
市场经济通行的准则是权力与义务相对称。讲到谁负有什么义务,要相应说明他拥有怎样的权力。讲到谁拥有怎样的权力,同样要说明他负有什么样的义务。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与其纳税之后所享有的权力,政府的征税权力与其征税之后所负有的义务,在市场条件下,同样是一种对称关系。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需要消费的物品或服务,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由个人或家庭分别消费、单独受益的一般物品或服务,如食品、衣物、家具等等;另一是由社会作为整体共同消费、联合受益的特殊物品或服务,如社会治安、环境保护、能源交通等等。前一类物品或服务,在理论上被称作“私人物品或服务”,可以由企业生产并拿到市场上出售,人们可以“直接”用钱从市场上买到;后一类物品或服务,在理论上被称作“公共物品或服务”,企业不愿也无能力生产,只能依赖政府以非市场的方式来提供,并且,人们要通过纳税的途径“间接”购买。
有位朋友闲谈时向笔者讲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家养的猫爬到房顶上,自己下不来了。焦急中,他打电话向110求助。民警特意跑来,搬梯子上房,帮他把猫抱下来。当笔者为此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民警可以管这种事时,他不加思索地反问道:“为什么不可以?他们花的是我们纳税人的钱!”由朋友的这句话,想到纳税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质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正如人们到商店买东西需要为之付款一样,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也不是“免费午餐”。只不过是为消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付款,是以纳税的方式来完成的。这实际上是说,只要纳税人依法缴纳了税收,便因此拥有了向政府部门索取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权力。只要政府部门依法取得了税收,便因此负起了向纳税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义务。纳税人之所以要纳税,就在于换取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权。政府部门用于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就来源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收。
有鉴于此,应当下大气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治税观,并以此规范纳税人(居民和企业)、征税人(税务机关)以及用税人(各级政府部门)的行为。
第一,对纳税人,要正面宣传和严管重罚同时并举。在讲清纳税人为什么要纳税道理的基础上,致力于形成一种不利于偷漏税者的社会氛围和严管重罚的机制。
第二,征税人,要严格执法和完善税制同时并举。在坚持严格执法的同时,税务机关要从完善税制入手,着力于堵塞各方面的税收流失漏洞,将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用税人,要优化服务和积极配合同时并举。在明确为什么要征税的基础上,各级政府部门要增强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或观念,并且,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积极配合税务机关的治税工作。
总之,优化治税环境、维护税收秩序,把该征的税尽可能收上来的历史重任,应当由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担负起来。
参 考 文 献
黄天华主编《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明主编《政府预算与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杨伯华、缪一德主编《西方经济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吴维虎主编《中国税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宁玉山主编《政治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