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是三个:即上规模、上档次和提高附加价值。满足第一个目标,需要结合我国的比较优势,营造一个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总体制度环境。针对第二个目标,则需要吸引技术水平更高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产品升级。提高附加价值则需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长国内产业链,分别向上游零部件产业上溯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励其提高国内采购率。提高附加价值不仅关系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可能得到多少实际经济利益,而且可以使加工贸易从“无根工业”变成根植于我国的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但是,近年来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各个部门往往从本部门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较多地关注了如何防止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走私”、“骗退税”,忽视了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有的政策客观上甚至不利于鼓励企业提高国内采购率。
之所以出现政策调整方向与长期政策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暴露出我国现行政策制定机制的弊端。各个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从本部门的目标与管理出发,例如,海关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走私,税务部门关心的是如何防止税收流失,对于如何鼓励加工贸易加长国内产业链从而提高其对国民经济贡献这个根本的政策目标,却考虑得较少。因此,部门的有关政策虽然有利于局部目标的实现,但却有损于宏观目标的实现,政策的机会成本相当高。要保证具体的政策规定有利于实现宏观目标,就必须有超越部门之上的强有力政策协调机制。
4、 贸易中的一些政策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上对我国产业转移的速度与力度均大大加强,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现行政策与管理手段未能针对加工贸易的新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实际运作中政策与管理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管理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90年代中期以来,以台湾对大陆投资为导因,境外大量IT产业转移到我国,从事出口加工贸易活动。目前,IT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IT产业是一个国际分工非常明显的行业,其运作具有“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这就大大缩短了从采购到交货的周期,对于货物通关效率提出了比传统产品高得多的要求。但是,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管理依然采取80年代初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不能适应IT产业加工贸易的要求。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快统一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比较一致的做法,避免因地区间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
(二)当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问题
最近调查发现,目前加工贸易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来料加工减少,进料加工增加,从OEM发展到ODM,目前又出现OBM。而与此同时,加工贸易也面临一系列问题:整体竞争优势处于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本地采购仍难以扩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 贸易产业整体竞争力处于国际链条低端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第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的工序上,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第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主体,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第三,珠三角等地区加工贸易劳动力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不断受到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成本的挑战。第四,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存在较大差距。
从市场渠道看,加工贸易从来料加工起步,海外市场长期由外商把持,本地企业的海外自主营销能力无法有效提升,市场过渡集中于香港和美日欧地区。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优势不足,不利于促进加工贸易的落地生根,也不利于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获取更大的增值。
2、 让加工贸易扎下根、本地化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张燕生认为,加工贸易应有一个长期战略,把引进来(投资环境和配套能力)、扎下根(允许有一定内销比例)、本地化(转化为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创造产业、产品、工序升级和技术进步机制(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自主作业)。其次,加工贸易应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为一体的方向转型,适应成本和市场混合驱动型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
四我国加工贸易的制约因素
1、地区之间的贸易不平衡
据海关统计,2008年1-2月,我国加工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累计进出口1539.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4%,占同期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42.1%。其中,出口967.9亿美元,增长14.1%;进口571.3亿美元,增长13.7%。但是,加工贸易在我国区域分布仍呈明显东高西低的不平衡发展态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依次递减,分别为1496.1亿美元、26.8亿美元和16.3亿美元,分别增长13.4%、37.6%和37.6%,在同期我国加工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97.2%、1.7%和1.1%(如表1所示)。
表12008年1-2月我国东中西部加工贸易进出口情况
进出口合计 出口 进口
金额
(亿美元) 同比
(%) 比重
(%) 金额
(亿美元) 同比
(%) 比重
(%) 金额
(亿美元) 同比
(%) 比重
(%)
合计 1539.2 14.0 100.0 967.9 14.1 100.0 571.4 13.7 100.0
东部 1496.1 13.4 97.2 940.5 13.6 92.7 555.7 13.0 97.3
中部 26.8 37.6 1.7 17.5 42.6 1.8 9.2 29.0 1.6
西部 16.3 37.6 1.1 9.9 22.5 1.0 6.5 69.6 1.2
今年1-2月,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差异主要体现在:
(1)、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前9省市均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后5省份均分布在西部地区。今年1-2月,加工贸易进出口金额最大的9个省市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江苏和上海3省市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均在200亿美元以上,合计达113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3.7%;位列第9的辽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44.1亿美元,仍然高出中部和西部地区合计加工贸易金额0.9亿美元。同时,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最小的5个省份均分布在西部地区,除西藏至今仍未开展加工贸易外,内蒙古、贵州、宁夏和青海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合计仍然不足0.6亿美元。
(2)、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当地外贸总额的近半壁江山,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比重均不足2成。今年1-2月,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占同期当地对外贸易总额的44.2%,比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平均比重高出2.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加工贸易在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加工贸易规模最大的广东和江苏两省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均超过一半,分别为61.8%和58.5%。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对当地对外贸易发展的作用仍然有限,加工贸易在当地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均不足2成,其中,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为19.6%,西部地区仅为11.8%,比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平均比重分别低22.5个百分点和30.3个百分点。
(3)、东、中和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增长势头明显分化,依次呈现减速、匀速和加速态势。今年1-2月,由于东、中和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3个地区加工贸易增长势头出现明显分化。其中,在前期累积的高基数下,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增势明显减缓,由去年同期的23.6%回落10.2个百分点,降至13.4%,比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平均增幅低0.6个百分点。相反,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刚刚起步,增势最为强劲,增速由去年同期的26.1%提高至37.6%,加快11.5个百分点。此外,中部地区加工贸易增速在高位趋于平稳,由去年同期的38.7%降至37.6%,回落仅为1.1个百分点。
(4)、东部地区8成以上加工贸易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程度高于东部。今年1-2月,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占据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合计进出口1275.2亿美元,增长12.8%,占同期东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5.2%,对东部加工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1.6%。同期,东部地区国有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33.1亿美元,增长11.1%,在同期东部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9.1%进一步降至8.9%。在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活动中,国有企业则继续保持主体地位,加工贸易进出口11.8亿美元,增长35.2%,占同期中部地区加工贸易总额的44.1%。此外,尽管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也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但国有企业仍然占据3成以上份额,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水平。
(5)、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重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分别为中部和西部加工贸易出口主力。今年1-2月,东部地区加工贸易项下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共出口机电产品744.3亿美元,增长16.4%,占同期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9.1%,比去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前5大类产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电话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件和液晶显示板等电子信息产品占据4席。同时,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家具及其零件和塑料制品5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95.6亿美元,增长仅0.9%,在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1.4%下降至10.2%。
而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项下出口产品种类相对单一。在中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前5大类产品中,钢材、船舶、汽车和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等重工业产品占据4席,分别出口3.1亿美元、2.5亿美元、1.1亿美元和1亿美元,合计占同期中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44.4%。同期,农产品成为西部地区加工贸易项下最主要出口产品,共出口1.8亿美元,增长40.4%,占同期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18.6%。其中,果蔬汁和番茄酱进入出口产品前5强,分别出口1亿美元和0.6亿美元,分别增长33.9%和17.4%(如表2所示)。
表2我国东中西部加工贸易项前5大类出口产品情况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出口
产品 出口金额(亿美元) 同比(%) 出口
产品 出口金额(亿美元) 同比(%) 出口
产品 出口金额(亿美元) 同比
(%)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 185.4 7.9 钢材 3.1 146.2 集成电路 1.2 62.9
电话机 47.6 -2.2 船舶 2.5 36.2 肥料 1.1 127.3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 49.6 11.1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 1.3 23.1 果疏汁 1 33.9
服装及衣着附件 35.9 20.7 汽车 1.1 82.2 番茄酱 0.6 17.4
液晶显示板 33.6 62.7 未锻造的铜及铜材 1 40.7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0.5 58.1 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探讨2(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