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转移的步伐依然偏慢
为鼓励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由东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2007年8月起,国家将塑料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和家具等传统大宗产品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并对东和中西部地区开展限制类加工贸易分别实行保证金实转和虚转的差别待遇。该政策实施半年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上述产业加工贸易转移的步伐依然缓慢。今年1-2月,中西部地区共出口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8528万美元,增速仅8%,占同期全国限制类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2.1%,比重仅提高0.1个百分点。除打火机以外,中西部地区各主要限制类产品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5%以下。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导向下,东部地区塑料制品和家具及其零件等8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显著下降,同比净减少2.2亿美元。然而,只有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迹象,净增加80.7万美元,其余7类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在中西部地区均不增反降。东部地区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业务非但没有向中西部地区平稳转移,反而有被周边发展中国家抢占的风险(如表3所示)。
表32008年1-2月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出口情况
限制类加工贸易商品 出口额(万美元) 同比(%) 占全国比重(%)
合计 8,528.2 8.0 2.1
其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3,857.9 40.9 2.6
打火机 1,267.9 41.0 33.5
塑料制品 634.8 -10.2 0.6
家具及其零件 462.3 -48.1 1.0
未锻造的铜及铜材 269.9 42.9 4.5
家用或装饰用木制品 57.5 -25.0 3.3
服装及衣着附件 46.3 91.7 0.4
2、贸易磨擦问题
在贸易磨擦方面的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遇到的反倾销问题。目前,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已经超过500起,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不少国家将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对中国出口产品滥用反倾销措施,使我国出口形势空前严峻。不少学者与官员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多对华反倾销,是因为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太快造成的。但是,国家经贸委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最近完成的一项反倾销研究课题的调查表明,我国被反倾销的产品绝大部分是由一般贸易出口引起的,针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反倾销案例不到全部对华反倾销案例的5~10%。加工贸易出口之所以不易被反倾销,基本原因在于,加工贸易出口大多仍利用了外方原有的出口渠道,出口量、价格均由外方控制,不会出现一般贸易出现的乱打价格战的情形。这一研究成果显示,以往对加工贸易的评价,夸大了其导致贸易磨擦的负面作用,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3、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以美元相对及人民币的较大幅度的贬值,由于中国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美元的贬值增加了采用浮动汇率制的我周边国家货币连锁升值的压力,客观上形成了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从而使中国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尤其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增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出口市场均以美国市场为主,我与其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美元贬值对中国近几年来对美国和东南亚出口的正面影响比较明显。
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价格调节机制传导的,而影响这一机制传递效果的因素很多。在我国,由于加工贸易多是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后在我国进行生产然后再出口,因此进口的原材料在加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也是由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导致的。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基础产业的迅速发展,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将更多地由国内厂家生产,汇率的调整也将对其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扩展效果。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表现为:当生产出口商品使用本国原材料时,本币国内价值贬值的情况下,本币汇率升值会使出口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稳定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仍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商品的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是否上涨及上涨幅度的大小,由本币国内升值使出口商品本币价格下降的幅度和本币升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的幅度共同决定,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引起出口增加;若前者等于后者,则不影响出口;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只会较少地减少商品出口。而当生产原材料来自海外时,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与进口原材料在出口商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高低成反比,比重越大,则汇率升值减少出口的作用效果越小;反之,效果就越大。
4、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
最近,据国际商报报道,美国是宁波口岸第二大贸易伙伴。据宁波海关统计,今年1至2月宁波口岸对美贸易额为19.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8.4%。其中,进口3.6亿美元,增长18.8%;出口15.8亿美元,增长6.3%。相比之下,去年1至2月宁波口岸对美贸易增幅为57.7%,其中出口增长58.1%,进口增长55.8%,占宁波口岸总贸易额的11%。今年1至2月进出口增幅回落了近50个百分点,贸易比重也降为9.7%,变动幅度较大。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影响消费信贷和企业融资,进而损害美国经济增长。由于美国是我国产品最大的进口国之一,次贷危机影响降低了美国市场的购买力,同时美元持续疲软,因此美国从我国进口产品的数量出现大幅下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低成本优势进一步丧失。
另一则消息称,中国国家海关总署在2008年1月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2.1738万亿美元,全年出口总额为1.21802亿元,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其中美国作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从美国进口693.8亿美元,出口2327.0亿美元,顺差1633.2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的产品一半是在美国市场上被消费的。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统计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为85.55亿美元,是自2007年10月以来连续第五个月下降。在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的同时,这场来自美国的“流感”已经让不少中小企业出现了“感冒”的症状。
然而世界能不能离开“中国制造”呢?答案是否定的。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里,作者萨拉向我们展示了在这场冒险中,她不得不让儿子穿68美元的“意大利”鞋;为该选人道的“中国制”捕鼠器还是非人道的“美国制”捕鼠器而挣扎。显然,在日常消费品的选择上,价廉物美是所有人的选择。而中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中,绝大多数正是玩具、服装和日用品等产品。也就是说,这场次贷危机尽管让美国消费者花钱更谨慎了,但对于“中国制造”的产品而言,反而可能是一个新的机遇。
美国的次贷危机的的确确给我国的加工贸易带来了影响,而且这个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但是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恐惧。因为它也有可能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新的挑战。只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中国的出口贸易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五我国加工贸易的几点建议
(一)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未来调整的方向
政策是对现实的反映,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促进发展。加工贸易政策应该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出发,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其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加长产业链的潜力。为此,加工贸易政策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 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近五年,来料加工贸易进口额为持续增长,每年的来料加工贸易额占全部加工贸易进口额的30%以上。受现行来料加工国内采购不退税政策的影响,来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比进料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低15个百分点。如果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内采购实行退税,将有力地促进来料加工贸易企业扩大使用国内料件,带动国内上游产业的出口,加长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但需要强调的是,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的延长与监管成本和风险的增加成正比,因此在采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延长的同时,要研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的办法。
2、 深加工结转政策
深加工结转涉及面广,情况非常复杂。深加工结转政策实质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进口料件在国内加工后转厂时,是否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另一个问题则是对深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国产料件是否退税。由于这两个问题高度的复杂性,不同部门对深加工结转政策调整存在不同意见。
对于第一个问题,经贸主管部门倾向于维持现行的保(免)税政策;财税部门则主张实行“免、抵、退”政策;监管部门结合了上述两种政策选择,主张对部分优秀、守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继续实行保税监管的政策,对其他企业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则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对于第二个问题,各部门分歧更大,经贸主管部门认为应该对深加工结转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即对加工贸易企业使用的国产原材料在结转时给予退税,由海关对结转产品(其中含国产原材料成分)进行保税监管;财税部门认为逐环节采取“免、抵、退”政策税收风险过大,操作困难;监管部门则认为如对国产材料进行保税监管,将进一步加大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结合各部门的意见,对于深加工结转政策,应该统筹考虑,分步实施,短期内为了避免对加工贸易产生过大冲击,应该总体上保持现行政策的稳定性,只作局部性改进,中长期则应该按照鼓励加工贸易提高国内采购率和附加值的原则,以及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对现行政策进行根本调整。
3、 促进加工贸易技术进步
(1)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制度。
现行的手册、合同管理办法,比较适合上下游企业关系稳定、价格变化慢的传统产品加工贸易的管理,但不适应国际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生产配套企业众多的电子产品的加工贸易。因此,要适应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采购全球化、订单电子化、生产零库存”的特点,改革现行的合同、手册管理办法,取消不必要的合同审批环节,探索电子手册管理办法,提高监管效率。
(2)提高通关效率。上海海关实施的“大通关”试点,为提高口岸管理部门管理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摸索了很多好的经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加以总结,向全国各个口岸推广。
(3)加强各监管部门工作的配合,提高监管效率。
(4)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在其基础上进行技术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制造平台,国家应加强对技术、品牌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R&D活动的开展。
(二)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和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加工贸易依旧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学说来参与国际分工。在此基础上,不同国家参与到同一个产品不同的生产环节中,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共同生产出一个产品来。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技术水平低、经济发展资金缺乏的历史和现状来说,发展加工贸易产业,能改善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要素构成,对促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的发展,缓和劳动力就业,推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有:
1、 艺技术流程升级
主要体现在关键技术或流程的升级上,充分利用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某些技术充分吸收,自主创新,自主开发,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奇瑞公司以培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从而打造自己的产业链。
2、 工贸易链全面升级 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探讨2(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