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学生的预习效果较好。针对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我们设置以下4个问题,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表3: 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
问题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你完成预习作业的情况如何? A.每次都完成 134 74.44%
B.有时候能完成 36 20%
C.经常不能完成 10 5.56%
你觉得预习对学习新课效果如何? A.效果很好 137 76.11%
B.一般 37 20.56%
C.没什么效果 6 3.33%
通过预习,你通常能达到下面的那几个目标: A.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5 25%
B.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6 20%
C.能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新词 56 31.11%
D.能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8 15.56%
E.能搜集到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10 5.56%
F.能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疑问,并尝试探究 5 2.77%
你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 A.自学生字词 57 31.67%
B.读通读熟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 48 26.67%
C.了解课文大意 36 20%
D.查阅资料 24 13.33%
E.质疑问难 10 5.56%
F.试着完成课后问题 5 2.77%
由表3得知,学生有134人每次都可按时完成课前预习作业,占74.44%。137个学生认为预习对学习新课效果很好,占总数的76.11%。此外,学生通过预习较为轻易地完成自学生字词语和熟练地朗诵课文的工作,而关于质疑问难以及探究性、拓展性延伸等工作则较少人完成,因此小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多停留在生字词汇掌握和文章朗读等阶段,并未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综上,我们认为当前较少的小学生在课前预习上存在预习态度不佳、缺乏预习主动性的问题,有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不够良好,欠缺深入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正是教师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在课前预习中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三、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中仍存在着预习动机不足、预习自主性缺乏、预习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三种措施:
第一,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课前预习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并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会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并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步入良好的正轨。
第二,设计适合学情的教学设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多关注字词、课文朗读和文章大意的问题,忽视问题质疑、查阅资料等延伸性思考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提出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可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比如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应关注字词掌握,并教授运用工具书的方法;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应多注重延伸思考,并开始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所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课前预习目标不尽相同。
课前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也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适合学情的教学设计,这样才可保证学生的预习更有效、教学的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