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改编创作完成后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通过观看别人创作作品发现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明白什么是好,要怎样来改正。多给学生独立自由选择的机会,打造出一种放松愉悦的氛围或环境。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对学生的选择进行干涉,让他们自己决定,除非遇到专业性问题才给予指导。像歌曲《买菜》,首先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再倾听音乐熟悉节奏旋律与速度,然后教学歌曲。再在下一课时开展音乐活动,让学生根据原歌词进行改编。由于这首歌是一年级教材,而一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尝试改编活动,所以教师可先改编一句,再引导学生进行改编创作,也可以分组讨论,再一起表演出来。还可以加入一些游戏的形式——开火车或好朋友,一个一个或几个学生轮流演唱。教师变成观众为他们欢呼加油,跟学生一起闹一起笑,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这样自由平等的环境里学生才能最大限度解放自己的天性,不会有上课时的拘束,改编出来的歌词也会变得生动有趣。而在演唱方法上可以尝试让学生们大胆唱出来。《买菜》这首歌是四拍子,歌曲内容和生活很贴近,在创编时有的学生把歌曲的速度加快或变慢,还有些学生演唱时会加上卖菜的吆喝等等,而这一系列的表现正好展示出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四、完善评价机制
在完成歌曲改编创作后要进行评价,具体可采取师评和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来帮助学生实现创编能力的提升。
1.师评
即教师对学生的改编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减弱教师威严对学生产生的压力,尽量避免直接评价学生的作品。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创造的空间与机会,诱导学生自主讨论、进行考虑和判断,促使自我评价能力的逐步形成。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同时教师应主动加入他们,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友谊。让学生尽情的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赞扬独具一格的思想,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言论。而教师的评价应该以鼓励学生为主,要客观公正,尽量不用责问的语气进行评价,以免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创造性活动产生抵触,造成心理压力。在对学生作品肯定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一些看不出来或影响因素较大的地方,从而完善学生的改编创作过程,奠定他们思想认知基础,推动其创新能力的成型。
2.学生互评
就是学生互相评价对方所改编的作品。根据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去评价其他学生的改编作品,通过互相讨论交流来传达自己的感悟,吸收好的建议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作品,并在互相帮助下共同提升创新能力。如在改编 《猜谜谣》 过程中,教师先进行引导:“大家改编时, 要有自己的特点,改编不仅要体现主体——谜底,还不能只有一种事物,要与它有些关联的东西,让别人猜不到谜底是什么。” 改编完成后,学生们互评时七嘴八舌: “你改的词只有一个动物了!” “你的这两个东西都没有共同点!” “我觉得你可以改一个特点会更好!” ……学生们在互评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且赋予其崭新的内涵, 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学生们完善作品的过程本质上象征着他们创新能力的完善和成熟。
五、结语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每个人对歌曲理解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而存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教师在音乐教育中要教会学生音乐的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什么才是艺术美?怎样才能发掘、欣赏和展现美这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不仅要培养出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还要在模仿的同时进行创作改编,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与条件。使学生在学到音乐知识的同时,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最大程度把创造才能发挥出来。而歌曲改编创作活动给予了小学生自主改编的空间,使他们情感中的创造性因素得到了积极释放。学生在改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亮光构成了其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在不断深入的改编活动中,儿童的主观性情绪得到了释放,改编产生的乐趣所寄予的艺术内涵也在不断改变着原有的音乐风貌,其过程代表着小学生音乐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着具有重要实践性意义
关于歌曲改编创作对小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探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