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是很形象直观的,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做到让抽象的东西,变得更生动形象。克服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克服教学难点,达到“启其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使抽象更直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突破文本的难点,还能将直观的形象和抽象的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学习《火烧云》。对于文中描述的火烧云颜色变化特别多,就算见过也没太在意,学习课文时找出相关颜色变化时的视频是再好不过了;在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时,这时学生是最喜欢的,这个动画演示也可以适时地调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细读课文,用不着过多地解释,对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2.扬长避短,审美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对于普通话是有要求的,特别在学习优美散文或诗词时,当教师的方言语音过重,在朗读上就会有偏颇,就会影响教学的美感,这样的范读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的。这时的网络资源就有各种版本的示范朗读,如:纯朗读、配乐朗读、将诗词歌赋类的以演唱形式唱出来。这样的话,学生能更形象的感受,能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四、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它囊括了很多学科的知识。有人说,语文外延=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这也就是说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让孩子们的知识更广,从而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语文内容涉及面广,正需要的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如在学习《北京亮起来了》之后,对于美丽的首都,孩子们都是充满向往的,夜晚的北京如此之美,白天又是怎样的呢?孩子们不禁对北京充满无限的憧憬。这时,我便可以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带领孩子们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了解世界闻明的建筑,简单介绍相关历史等,让他们对祖国充满敬仰之心,之后让他们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多给孩子机会,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业余作业,这些作业需要孩子主动去研究、收集和整理,从中获得信息,将这些收获整理后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可以是将资料结合起来,写成文章;或是做成电脑小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查资料、筛选、存档、排版、打字等,都要运用信息技术作支撑,另外,孩子在收集、整理、选择、审美、运用信息技术等这些环节时,也考验了孩子们的综合水平,正是如此,孩子的综合能力才能飞速发展。
2.实践能力。
在学校上读书交流会时,可分组进行讨论所读内容的精彩之处,每组可设计一张精彩的幻灯制作来展示该组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时口头表述加上幻灯的播放,这样的表达更有说服力。在背景、图画、音乐、文字的选择上,完全自主,这样做也更能发挥孩子的独立与创新的能力。每组派一个或几个上来进行讲解说明,并展示该组的作品,实现语文课和信息课的“综合”。在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 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料库,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了几个问题:地球为什么会遭到破坏?会有怎样的后果?我们应该怎样重视起来保护地球?像这样的拓展让孩子的感情得到升华的问题,课前可以让孩子利用信息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点拨、评价,根据回答逐一有了自己更独到的理解,使之学到的知识更全面、印象更深刻、学习更扎实。
六、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里利用信息技术,可提前将文字分析题输入电脑或直接从网上下载相关的文字材料或图片,在学生做题时,直接打开然后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反馈快,知识迁移快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掌握得快又牢,最重要的是它能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获得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和智慧、能力的发展。这种做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操作省时省力,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的内容含量。也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效果。
总的来说,将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能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孩子时刻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并且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获得知识。小学语文课程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成了新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现在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不断开拓创新,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