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学教育学,只要业务好,照样能上好课。”当然,现实中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走近文本”“走进文本”“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等等这些字眼,在公开课的环节组织中是时常出现的字眼。而很多优秀教师的语文课,却着力注重语言文字,非常注重评析语言,在文本中感悟情感,形成自己的思维表达,课堂上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却处处围绕文本语言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通过朗读、理解、讲述等方式解读文本,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语文课看起来普通平常,实则有效,是真正的本色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于沉浸在讨论、对话、商讨、沟通、质疑、批判的过程之中,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书声朗朗,情谊浓浓。
通过学习,使我在教育的人文观上有了更新的体会: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用浓浓语文人情味打动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和学生的真情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很难想象一个感情内向,表情冷漠,语言枯燥的语文老师能够出色地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育需要激情活力,需要语言生动的感染;语文教育需要诗情画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须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加以渲染,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饱满激荡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和激励,从而升华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情”来组织教学:先引导学生围绕“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进行讨论,在讨论、争辩中让学生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的友谊,接着表演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大嫂,请回去吧;小金花,不要哭了,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这三段,读中欣赏感悟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亲人般的情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是亲人般的情谊 .看似平常的这节课,我们却在真情实意中赏析了语言文字,在不是亲人胜是亲人般爱意中受到了情感熏陶。
除此之外,语文课的人情味还体现在释放本真,张扬个性上,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让学生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中无拘无束地塑造自我、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神思飞扬中展现自我,释放本真。师生双方都能在自由的课堂中发掘内在的潜能,舒展生命的灵性,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活力,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只有深入挖掘课文,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把真切的爱生之情,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走入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和熏陶。
对于学习,对于成长,言者谆谆,听者岂会渺渺。通过这次学习,在理论的指引下,我学会应如何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教育信息,用真切的情感打动学生,展开教育行动研究。
学习是一场思想的盛筵,在行走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于学习中学会转化。我们就会不断成长。做为一名教师,潜心教育,虚心学习,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且听风雨,静心潜行,我会用理论和实践留下一串串生命成长的足迹。
关于学习《教育学原理》的心得体会(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