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学校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现状调查和改进建议的
心得体会
习惯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很多习惯往往都是早年形成的,好的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将贻害终生。刚刚步入学校大门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习惯的培养阶段,各种习惯还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应该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它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我认为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应该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学校小学生卫生现状
1、个人卫生
早上过来还漂漂亮亮的孩子,到了晚上就成了一群小花猫,更有学生不穿鞋在操场上跑,脏了就用衣袖擦一擦。早晚不刷牙的、没有专用毛巾的、每周不洗澡的更是占不小的比例。
2、公共卫生
很多学校学校里,刚打扫的教室很快会出现纸屑;操场上,零食包装、瓜果皮也随处可见,而且也很少有同学会举动捡起来,学生这些不尊重别人劳动和不爱护公共卫生的不良行为极其严重。
3、饮食卫生
大部分学校小学生对“病从口入”的观念较为淡薄。据我校卫生行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1—3年级的小学生经常啃咬指甲的占百分之五以上,便后不洗手的占百分之二十左右,经常吃未洗的瓜果的是百分之十六左右,而喝生水的比率更是大于百分之六十。学生挑食、偏食的现象也较普遍,睡前吃零食的很多,大部分学生有去无卫生许可证的流动摊贩上买各种零食吃的经历。中午在食堂吃饭,出现有部分学生会直接用手去拿鸡腿等食物吃的现象,极为不卫生。说明学校小学生对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能力相当差。
二、学校孩子不良卫生行为形成原因
学校孩子之所以会形成上述一些不良卫生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家长卫生意识淡薄
关于学习学校小学生卫生习惯的现状调查和改进建议的体会(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