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人原因。小学生因为年龄阅历的因素,自控能力太弱。大部分小学生没有意识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卫生习惯带来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但坚持下去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长期坚持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3.学校原因。农村学校在学生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也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很狭隘的,但部分教育者却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三、培养中心小学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
针对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平时的实践,我觉得应采取以下途径: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意识指导行动”,我认为农村学生不讲卫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形成卫生意识,要想学生真正做到爱卫生、讲卫生,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通过平时的尝试,我觉得培养学生卫生意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示范法、竞争评比法等。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班主任,我也常常利用早读课、课间、午休时间,针对学生不讲卫生情况及时教育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坏习惯所带来的危害,并通过人人争当“环保标兵”活动,及时表扬卫生习惯好的学生,通过树立良好典型的方式来带动全体学生。为此,我还收集各种各样由于不讲卫生而引起疾病的图片不定时的给学生看,讲一些有关卫生方面的故事给他们听,还通过让学生写有关保护环境的标语、举办爱卫生、讲卫生的书画展等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渐渐地发现同学们已经能把自己桌子底下的垃圾捡起来了,而且部分学生还准备了一个垃圾袋用来装自己的垃圾,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卫生意识在以往的基础上的确有了很大提高。
2.制定长效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在班级管理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确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让同学们在日常行为规范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只有这样良好的卫生习惯才可能较快地养成,不仅如此,还要反复强调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保持环境的卫生,学会整理好自己的课桌椅。尽管如此,也仍然有一些学生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立即改掉一些不讲卫生的不良习惯。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比如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在这方面,我不但要求学生做好,而且自己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我通过检查及经常性的卫生宣传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促使学生逐步自觉地养成了习惯。
3.树立学习榜样,带动整体进步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孩子习惯的典范,对孩子来说空洞的说教,远不如榜样更有说服力、感染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家长、老师要以身作则,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小学生年龄小不懂事,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作为学生直接效仿对象的家长、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以身作则、起好示范带头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用细节教育孩子;潜移默化,用细节感染孩子。特别是农村家长要改变读书是孩子唯一出路这一观点,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生活中人们经常习惯根据一个小孩子的穿着来判断其家长是否讲卫生,可见家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除此之外,老师的为人师表也至关重要。由于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所以我们平时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这一点我就有很深的体会。还记得我班学生刚进入一年级的那段时间,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自理能力还很差,他们根本就不会扫地,所以每天早上我总是早早的来到教室打扫卫生,开始同学们还不以为然,这样我扫了几天后,渐渐的我发现有同学主动把凳子拿到桌子上了,还有同学也拿着把扫帚学着我的样子帮我扫。一个月之后,同学们基本上都学会了扫地。看到这样,我就完全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打扫教室了,没想到他们居然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我想这应该就是做好示范对学生的影响吧。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竞争是一种评判优劣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令人前进的动力。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英雄,他会在你想要前进的时候及时推你一把。班主任在班上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督机制,并制定公平的评价标准,有效地利用竞争来激发每个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班主任可每天进行常规检查,每周开展周表现评价活动,也可把自评、生评、师评延伸到"家长评",如果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卫生习惯表现欠佳,其本周就不能评"星级学生"。 将这种多元化评价的方式融入到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中,不但加强了学校和家庭的联系,也使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得到了保持。
5.实行学生自我管理 。从学生的内心来说,其还是愿意配合班主任工作,乐于为集体服务的。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而自我管理是青少年主动采取的一种行为,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为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我经常采用"成就强化"的方式,即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如,变"扔了垃圾再去捡"为"手中垃圾不乱扔",让其通过自我控制来矫正不良习惯,学会自我管理,进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制定良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公约
俗话说:"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我校要求每个学生反复背诵"学生行为规范三字歌",让他们对照执行,并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事干,确保了全员参与。使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有方案、有规划、有标准、有考评,让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各项制度齐全,为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领导和可操作性保障,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习惯训练、强化、督促、考评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教育环境。教育无小事,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要从点滴小事中抓起。我们应该细致地观察,慎重对待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终身受益。
7.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我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及家长的表率作用,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在各年级各班开展"卫生之家"评选活动,家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家长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学校卫生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鼎立支持,一个从邋遢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对脏丑现象就会熟视无睹。通过家长学校这块教育阵地,聘请卫生院医生,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家长上卫生保健知识课向家长宣传卫生常识等。在卫生习惯方面家长首先应以身作则,才能帮助督促自己子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虽然我校在家校沟通与合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良好习惯养成;有的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但是方式方法不当;还有的家长只重说教不重实践,缺乏坚持和以身作则等,这都影响到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总之,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学生们终身受益。虽然农村整体条件较差,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发挥学校教育功能的主导作用,配合家庭、社会教育等实践活动,我相信农村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一定会形成。
长竹园乡中心小学学生卫生习惯方面养成的建议(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