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都非常的简单粗暴。拿孩子犯错来说,孩子出现不正确的行为的时候,父母的反应堪比一部电视剧:有的家庭父母觉得“棍棒之下出孝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揍得认错再说;有的家庭母亲开始哭着说自己没教育好,父亲怒向胆边生开始咆哮或者冷冷地讽刺孩子;也有的父母处于保护心理心疼孩子帮孩子推卸责任;还有的家庭父母干脆置之不理,随便你怎么样;还有的父母马上开始互相推诿责任,责怪对方没有教育好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就被父母铺天盖地的情绪淹没了,更别说找到原因去纠正错误了,他们有的只能一边哭着一边告诉自己下次犯错不能被父母看到,关上与父母沟通的门;有的从此遇到任何困难都先想着找父母,失去自己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缺乏同龄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孩子早熟,人际交往困难
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工作比较忙,平时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比较少。而孩子在家庭中交流沟通的对象多为成年人,这容易导致他们早熟。每天接触到的都是成人,既得到了家人的细心照顾和关怀,也学到了更多成人的处理方法,知道很多成人世界的事情。大人以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其实这只是对孩子行为的影响的暂时效应,孩子并不知道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这并不是他的真切的知识,由于缺乏亲身的体验,真实碰到的时候就一筹莫展了。
(四)压力过大造成孩子焦虑,难以控制情绪冲动
现在最显著的,就是孩子们空前的学业压力。然而有巨大压力的仅仅只有孩子吗?这只是显性的,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家长要么“非名校不上”让孩子天天学习神经紧张,要么把孩子的课余时间排得满满的,美其名曰,不能帮助孩子有个好的成绩,也要尽量为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尽到家长的责任。家长期望、课业的负担都容易使孩子处于一种情绪紧张无时无处抒发的状态,神经时刻紧绷也让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总说孩子情绪不好,殊不知根源仍在自己身上。
四、提升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水平的思路和对策
(一)重视孩子的幼年和青少年教育,与时俱进
童年教育以游戏和认知培养为主对于年龄比较幼小的孩子,教育方式以游戏最为适合。0—3岁的婴幼儿期是奠定孩子人格基础的重要时期。据说这个时期孩子左侧大脑的活动要强于右侧大脑,通过亲子间的肌肤接触,孩子可以与父母建立起坚实的信赖关系。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孩子身体尚处于发育期,如有需要进行较多体力的亲子互动不宜时间过长。
在孩子进入到青春期之前,父母就应当告诉孩子:首先,父母永远爱孩子,永远会包容孩子,孩子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和父母交流。进入青春期之后,教育应当以沟通为主。青春期的孩子处于人格定型的时段,当发现孩子有“叛逆”倾向的时候,不要直接打压,应当多去理解和包容,与孩子交流要多引导;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他的同龄人,也多接触一些孩子接触的事物,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孩子。
(二)以身作则,从小做孩子的好榜样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最直接的学习模版。在孩子成长时期父母的行为、语言、互动和关系,都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养成。他们常常会把成年人视为榜样,而有意识地模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也可以理解为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因此,孩子的言语发展、社会行为的习得、道德和价值标准的形成等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父母的言行举止态度语言都是孩子将来性格的一部分。
作为成年人,我们懂得更多;作为家长,我们愿意为了孩子去做出改变。很多时候,只是大人一个小小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