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学习是沿着“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模式进行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温习内容,在上课时能够仔细认真地听出重点和难点,这可以养成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但是很多学生还没有养成很好的预习习惯,缺乏坚持;其次上课能认真听讲是小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获得新技能、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自制能力比较差,所以听课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再者小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后复习,独立地完成作业,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但在小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二) 小学生在学习计划上缺乏持久性、目的性、自觉性
处于童年时期的小学生,自己的学习尚且还不能自己独立完成,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老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生的自觉性有限,再加上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学习计划。
(三) 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促使学习习惯的形成。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
1. 小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弱,容易被感兴趣的事情吸引而导致走神,不能随时终止别的活动,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2. 完成作业没有计划。学习的时候没有计划性,因此小学生对于学习没有目的性。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措施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次成型的, 而是需要多渠道、 多层次、 全方位的培养, 经过反复的、 长期的训练而成和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为此, 建议家长、 学校老师应加强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当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持续的、稳定的发展。
学习习惯的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学习的方方面面。从学习过程上看,它涉及制定计划、预习、上课、复习、考试、应用等环节;学习形式看,它涉及听课、记笔记、阅读、做作业、讨论等活动;从学习心理来看,它涉及注意、记忆、思考、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下面我就以下几点谈谈:
(一)养成良好的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理解与记忆,同时培养了一种自主探究的品质以及影响一生的自学能力。做好提前预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1.重视预习,每节新课都要求预习。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2.明确预习的要求,预习不是简单的浏览书本,应该要求学生带着目的、问题,找到答案,找出新的疑点,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3掌握预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学会圈点批注、摘抄、做卡片、编写阅读提纲或阅读提要。例如,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把历史上名人的典故做成卡片,则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重视专心听课积极开动动脑筋的习惯
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与培养(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