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只有认真听课,方能心领神会,教学互动,以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境界。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强调学生专心听课习惯的养成:
1.帮助学生克服分心。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其结果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听课学会思路追着老师的话转,象一架“电子跟踪器”,一刻也不离开老师的讲话或板书,尽量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使学生明确做课堂笔记并非指把老师所讲的、所写的一字不漏地记下,而是要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当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随手记下来,以便课后再去问老师。
在上课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以及积极地开动脑筋,这样才能产生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教育、督促学生上课时边听、边想、边看、边思,做作业时要边做边思,读书时要细读深思。
(三)及时复习独立思考完成作业的习惯
及时复习:学习是一个在理解、记忆上不断巩固和深化的过程,绝不会听完课就能够立刻掌握,必须要进行连续的学习。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在学习新知识20分钟后遗忘达到41.8%,而在31天后就遗忘达到了78.9%,所以小学生及时复习新知识,加强巩固不仅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将前面所教过的知识做一番综合整理、系统归类,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之处,然后再将这些知识点融汇贯穿到学生的复习当中。平常复习可分为三点来进行:课前五分钟自由复习,内容有:上节课重点语句、写作方法、词语等。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教师抽查并奖惩。
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前提。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四)制定计划与归纳总结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能的学习,有赖于科学的组织安排,有赖于宏观和微观的学习策略的指导,有赖于我们尽可能以有限的脑力和时间资源来应对繁杂多样的学习任务。有了目标和计划,才有了前进的方向,才更有针对性。建立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孩子到了学习时间,他自己都会比较自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了,将“爱学”的习惯提升到“会学”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习者来说,通过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可以巩固旧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达到预习新知识的目的。同时,通过总结加强记忆、加深理解,有利于孩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学习打下长久的基础。孩子如果能及时总结自己的知识系统、掌握知识联系、明晰知识规律,就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正因为如此,归纳总结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归纳总结,孩子才可以对知识形成完整、全面的认识,才能在以往的学习成果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才能使学习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但是,这一工作同时也是困难的,凭学生的自然倾向不乐意干的,需要老师把它的重要性讲明,并施以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如把总结当成学习的一个必须的环节和步骤,当成必做的作业,如此,才能促成该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举一反三的例子。教师选读一段课文,其他段让学生仿照自学、议论。这样模仿、练习和检查三者结合,使学生在自我投入中产生兴趣。
(五)敢于发问肯动手的习惯
"无所不知为不知,有所不知为有知"。能提出问题的总是会学习的学生,鸣别人所不鸣,为别人所不为。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习惯,遇到学生的独到见解不正确时,微笑着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合理想象、动手操作的习惯。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记得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脑并用,才会有创造”。因此,用脑不用手,空想做不到,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手又用脑,越用超灵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创立人人动手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动脑想象,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四、总述
乌申斯基说过:“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小学的知识以基础为主,打好基础犹如盖大楼打坚实的地基,所以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不同的习惯具有不同的操作结构、功能价值和适用范围,了解这些,努力地把它们塑造好、培养好、发扬好,将这些习惯泛化到相似的情境中去,让小学生终身受益。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生具有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庞文明.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09).
[2]王秀娟.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科教导刊,2008.8(1):78.
[3]王军虎.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7):39.
[4]李仲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探究.基础信息研讨,2003.7(2):46.
[5]钟启泉.教育知识与能力[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162-163
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与培养(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