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培养
【摘 要】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学习生活中,在学习环境的影响下,反复练习形成的,最终发展为个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小学生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上缺乏稳定性、系统性和自觉性;小学生学习计划上缺乏持久性、自觉性和目的性;学习态度导不端正。同时针对于上述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提出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一,养成良好的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 。第二,重视专心听课积极开动动脑筋的习惯。第三,及时复习独立思考完成作业习惯。第四,制定计划与归纳总结的习惯。第五,敢于发问肯动手的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个性差异性来进行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习惯 特点 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固定化的应对与反应模式,是一些具体的学习行为或偶然表现经重复和强化而形成的概括化、定势化的行为倾向,这些习惯使我们在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以某种大致固定的方法、手段、态度、程序来应对和解决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只有养成好的习惯,才能让我们的美好年华锦上添花。
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异常重要,需要反复培养与联系进而形成一种需要自动化的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小学生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老师和家长们应抓住这个时候帮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要错过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好的学习习惯能拉开人与人间的差距,它比智力对人的影响更大。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习惯有哪些特点 ?该如何培养?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广泛性:学习习惯的广泛性表现在学生通过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教材以及应用教材等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的三个基本环节都需要良好习惯的支配。贯穿于学生各个环节的思维、记忆、注意、观察等心理品质。 ,
阶段性:低年级的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控制性、和坚持性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习经验的增加,中年级学习的目的性开始形成,已经对学习的社会意义开始了解,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有了显著发展。高年级学生更多受自身内部的动机、需求影响,能通自己的行为习惯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
模仿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几乎都具有模仿因素,模仿对象来自三方:一是教师的行为习惯;二是同伴的行为习惯;三是从家庭、社会、电视、电影和课外阅读中获得模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榜样示范对于其学习习惯的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习惯范例。
实践性:学习习惯是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作用于实际活动
二、 影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归因
小学生的生理成熟和知识水平有限,因此认知水平还不够高,并不能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也不能知晓学习可以带来怎样的成就感,所以小学生平常在学习中遇到不同的问题,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习惯也不容易形成。
(一) 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稳定性、系统性、自觉性
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与培养(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