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性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素质
作为青少年性教育的主要教育者,两地的教师和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我的教育素质:
第一,转变性教育观念是前提。一些教师和家长普遍担心“性教育会鼓励青少年发生性行为”因此刻意避开碰到的性话题或直接忽视青少年的性困扰,甚至通过把性“恐怖化”来恐吓青少年。其实早有国际研究证明,性教育并不会增加青少年的性行为,反而增强安全性行为的意识,延缓性行为并建立更牢固、更健康的关系[29]。教师和家长应破除“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落后观,树立性教育责任意识,向青少年宣传的性观念应包括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按照青春期教育内容进行授课并尽量面面俱到地传授性教育,不能回避自认为“敏感”或“不适合”的课题。而家长应摒弃“无师自通”或“长大后自然懂得”的观点,根据子女不同的成长阶段循序渐进地推广不同年龄层次的家庭性教育。家长尤其要更正“母亲是家庭性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和“女孩才有必要接受更多的性教育”的观念。事实上,父亲在性教育中的参与也十分重要,儿子能通过父亲学习如何实现男性在家庭中应有的角色,女儿则从父亲身上领悟到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要意识到儿子也会遭遇青春期里“性”的迷茫,若家庭对儿子的性教育方式过于宽松,甚至不管不问,这些男青少年遇到生理或心理上的性问题时更多地选择隐藏着一切关于性的感受,或沉迷于色情资讯寻求解脱,从而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者会在长大后出现性功能障碍。
第二,加强知识储备是根本。以下途径可帮助教师和家长扩充性教育知识:(1)利用社会机构、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力量设立针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课程,同时拥有专业背景的家长亦可到校与相关教师进行交流以达到知识培训的效果。(2)为教师和家长增设更多的性教育资源,如创建具有可取的性教育经验的性教育读本、网络平台和教育网站。(3)积极参与公益性性教育讲座。许多教师普遍认为这种类型的讲座对象是家长及其子女,而家长往往以为这些讲座传授的仅仅是勿扰青少年青春期的主题因此不给予重视。其实教师和家长了解清楚青少年在青春期存在身心变化特点及存在的性困扰也是扩充性方面知识的重要方法,同时这些由社区或社会机构定期举办的讲座也会传授大量的性教育技能。
第三,强化与青少年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技巧是保障。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以及良好的师生、亲子关系是教师与家长顺利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基础条件。教师与家长切勿对有性方面问题的青少年“标签化”,也避免作出过多的负面评价或代替青少年即时作出决定,而是应学会运用关爱、接纳、包容的态度与青少年共同面对,尝试理解青少年对发生事件的感受与想法,并分析不同处理方案的效果从而作出有效的处理。
四、科学设置性教育内容
(1)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与有序性。学校性教育课程、教材、校内外性教育活动等在内容上应立足于青少年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设计出相一致的知识深度,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而学校亦可根据现有的性教育模式结合各学科特点把性教育内容穿插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科教材中,让青少年按照相应的年龄段适时接受程度不同的性教育。
(2)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教育内容体系。要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性教育模式,必须建立起符合当代价值导向的内容体系。在大陆,青少年性教育的发展模式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即在知识、道德、法制三个层面上实现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等性教育内容的有机统一,开展适度的、符合社会规范的性教育。
(3)青少年声音的缺失是大陆学校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反映。大陆学校性教育无论是课堂形式还是活动形式都采用了单向灌输模式。然而,单向灌输性知识不但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建立自我对性的态度。笔者认为,大陆可参考香港的性教育课外活动教学模式,在活动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主动运用课堂上被动接收到的知识,分享关于性的感悟,而教师亦能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考程度去调整课堂开展的方向,双方达成共识。
(4)香港的性教育工作者善于利用“同伴教育”模式或称“朋辈辅导计划”来推行青少年性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主要运用朋辈的相互影响力来实现青少年的自我教育。青少年在青春期会面对相似的性困扰,同伴之间就自身经历的交流和探讨有助于青少年摆正自我的性态度,正面看待关于自身的青春期变化。本次调研结果也显示了有一定比例的青少年认为“朋辈”是获取性知识的可靠途径。因此,大陆性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借鉴香港通过利用包括游戏、知识竞赛等方式在内的“同伴教育”开展青少年性教育,而学校应当率先成为推广此教育模式的主阵地。
(5)提高对大众传媒的利用度
大陆利用大众传媒推广性教育的力度稍显不足,最大的原因在于过度关注大众传媒被不当使用而带来的消极后果。其实大陆政府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力度已相当强大,因此在完善的监管机制下性教育主要机制可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例如,现今越来越多学校采用网络教育的模式,利用其资源共享性、连续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在校园网BBS或专题性教育网站上发布学生感兴趣的、良性的性议题,还创建了“讨论区”和“咨询区”以增强师生的互动,大大弥补了师生在传统性教育模式上沟通不畅的缺陷。除此以外,性教育工作者应向青少年提供具体的教材名称、网址等从而教会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性教育媒体资讯的程序。
(6)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渗透性教育机制,提升性教育质量
在香港,医疗服务领域已发展得相当完备,为各个性教育机制提供一站式的医疗辅导服务,为维持性生殖健康良好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本次调查结果表示,“医护专业人员”是青少年心目中进行校内讲座的最佳人选,这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医护专业人员具有权威性与可信性的特点。结合大陆青少年性教育的推广情况,带有医疗服务的性教育机制目前通常是学校,且通常以“校医”的角色进行服务。社会上也有一些专门关注性生殖健康的机构或组织,但往往把性健康与性教育割裂开来。笔者认为,大陆可参考香港在性教育机制中的医疗服务设置,创建“教育、医疗、辅导”三合一的性教育格局,比如加强学校的校医配备和提高校医的专业水平、在社区设置性医疗服务室、医疗工作人员定期走访学校、社区、家庭传播正确的预防艾滋病或性病的措施等,从而尝试将医疗服务渗透到各个性教育机制,力求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性健康水平。
(7)实现政府领导下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形成合力。香港结合本土特点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者的功能融合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香港的启发下并根据大陆的行政架构和管治理念,政府是推动青少年性教育事业发展的绝对权威主导,但不意味着政府在性教育领域上的“绝对霸权主义”,而是理应给予充足的政策与资金保障,以及根据青少年性方面的需求和各性教育机制功能变化的趋势适度放权,让其他性教育机制拥有主导或参与的自主权。同时,学校、家庭、社会在政府的支撑下应灵活发挥自主权的最大效用性,三者相辅相成、全面协作,创新多样化的平台。
学校、家庭、社会之间也应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逐一配合或多方匹配,比如,学校和家庭之间实现家校合作,邀请具有医学或性教育知识背景的家长到校开展家长学堂;社会在大众传媒、社区、医疗服务领域、各类社会组织的层面上为学校和家庭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服务。每个元素间都具有双向选择的权利。在合作的过程中,各机制之间应协商好各方需要完成的任务和肩负的责任,以及分配好“主副”角色,力求实现性教育在内容、形式和效果上的互补与继承,避免在同一水平上的不断重复。
结合社会服务机构成为此次发放问卷的强大助力这一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社区教育作为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信服力。社会涵盖的单元实质十分广泛,而青少年在青春期期间其性知识吸收情况、性态度、性意识等极其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社会亦可尝试转变长期以来作为“辅助者”的角色,化被动为主动,参考香港青少年性教育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对外渠道建立起职能分明的“主力”队伍,比如把社区教育作为传播性知识或开展性教育实践的主阵地、利用大众媒体把控舆论导向等,从而加强正面的社会宣传,营造出规范的、健康的、相互尊重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