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是否感到孤独 是 否 合计(共80)
男 18(46.15%) 21(53.85%) 39
女 29(70.73%) 12(29.27%) 41
得出结论:男女性别之间,两者相差不大,但女生感到孤独感比重占主要部分,女性在情感问题处理上比男性更加敏感更加细腻。
(三)生源地(省内外)与孤独感
生源地\是否感到孤独 是 否 合计(共80)
省外 31(72.09%) 12(27.91%) 43
省内 16(43.24%) 21(56.76%) 37
得出结论:生源地(省内外)与孤独感两者之间的联系明显,生源地越远,学生所在学校与家距离越远,所感到的孤独感越强烈。
(四)独生情况与孤独感
是否独生\是否感到孤独 是 否 合计(共80)
独生 33(68.75%) 15(31.25%) 48
非独生 12(37.5%) 20(62.5%) 32
得出结论: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易有孤独感的几率大于非独生子女。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在大学生整个成长阶段,遇到不愿意与父母长辈倾诉的,可以与同辈的兄弟姐妹交流沟通,获得的情感上的支持更多的支持与鼓励。而相反的,独生子女在从一个诞生在这个世界的生命体到大学时期的这18-22年里,遇到问题或者烦恼不能也不愿意与父母长辈沟通倾诉的,只能闷在心里,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会了在精神上与处事方式上的独立与孤独。
除此之外,为了保护被试者的隐私,以及避免出现问卷所导致的尴尬情况,问卷试题根据现实情况没有被编排上去,但是从其他资料分析到其他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孤独感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除了生源地是否独生的家庭条件外,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与发展也与以下家庭条件有相当密切的联系[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第397-400页.]。家庭是一个生理、心理与社会系统的结合体,只有满足物理上与心理上生活在一起并保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家庭才可以说是健全和理想的。基本上,家庭关系为理想且能够在自由、安全、保护中成长,与父母以及其他亲人产生信任与依恋关系,拥有父母亲人的爱与归属感的大学生,所感到的孤独感并不强;相反,那些遭遇过父母离婚、不被父母尊重理解甚至被家暴的大学生,从小生活在相对于同龄人较为孤独的环境中,性格更容易变为孤僻自卑,即是孤独感的表现。
而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4][ [4]〔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很大一个原因是缺少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正是该理论中的第三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即是提供食物和水这些能满足生理机体的需求物质;第二层次则是安全需求,包括生命与财产上的安全;第三层次,则是情感与归属的需求, 即从社会交往上得到相互照顾与关系——若缺少这层需求的满足,大学生就容易产生孤独感;第四层次是尊重需求,即是个人能力与成就得到周边社会个体或者群体所认同;第五层则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需求层次,指个人理想、抱负通过努力后达到自我实现的心理层次。而大学生产生孤独感一个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第三层次感情与归属的需求不被满足,进而会让第四层次得不到满足,周而复始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大学生的孤独感不断累积。因此,各方应该有什么手段调控并且降低大学生孤独感出现的几率,满足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第三层次的情感与归属的需求,从而趋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获得新的驱使的动力,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报告(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