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职业恐惧自我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职业恐惧自我大于独生子女。这与“是否独生子女在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整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仅在恐惧自我个人发展因子上存在差异”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存在更大的生活和对今后工作期望的压力,独生子女由于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在生活中是在家人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起来的,接触的外界的压力比较小,而非独生子女由于家里有更多的兄弟姐妹,对未来职业有着更大更迫切的需求,因此更加担心未来职业是否能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更大的改变。
最后,学生的职业可能自我在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在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生源地对职业可能自我的希望自我创造力因子有显著影响”的结果相一致。
二、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人口学变量差异
首先,男女大学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决策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强于女生,具体表现在收集信息和问题解决上,男女得分存在差异显著,男生在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于女生。这与胡艳红的研究结果类似,其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有一定差异,男生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而徐凤的研究结果显示,女生要强于男生,并且差异显著。与国内学者张彬彬、郑日昌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这方面无显著差异。一方面,这可能是与样本选取有关,而其他的研究是针对大学生群体,各个年级均包含在内。另一方面,男女生在职业选择和自我定位上存在偏差,虽然时代不断发展,但是男女的社会分工仍相对明确,男生较女生而言职业选择更加宽泛、灵活,因此男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同时,男生在未来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大所以男生在就业时会更加积极主动搜集有关工作信息,以及处理决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然后,大学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决策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在专业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收集信息、制定规划这两个维度上差异极显著。理科、工科毕业生在总分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均值明显高于文科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这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各分量表以及总量表上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是由于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理科、工科专业划分较细,覆盖学科领域广泛,专业性较强,就业行业选择相对集中,同时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稳定,所以他们在收集信息、制定规划方面的效能感较强,就业前景乐观。而文科及其他专业相对而言实用性较弱,同时因为专业性不够,社会需求波动较大,同类岗位竞争激烈,多方面原因影响了学生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不同生源地大学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决策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差异显著,来自城市的学生显著强于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具体表现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和制定规划方面,其中在制定规划维度上城市学生与城镇、农村学生的差异尤为明显。这与秦曙的研究“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范围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不一致。这可能是不同生源地的教育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城市基础教育水平较高,职业规划课程相对完善,且城市学生从小接触职业类型丰富,对职业分工有更明确认识和了解,因此在择业就业时效能感较强。而城镇和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更注重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所以绝大多数城镇、农村学子进入大学后才开始接受正规职业规划教育,因此在这个方面可能表现不及城市学生。
最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决策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在总分和自我评价维度上显著高于独生的大学毕业生,在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解决问题维度上差异极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独生的学生从小受到家里所有人的关注和照顾,更容易产生依赖感,在就业时遇到困难更容易产生挫败感,而非独学生由于家庭里还有其他兄弟姐妹,受到的父母关注相对独生家庭的学生而言较少,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更具有独立意识,且从小与兄弟姐妹长大,彼此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更乐于分享团队合作精神更强,遇到困难抗挫折能力相比独生子女来说也更强,因此这方面的效能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