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可能自我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关系的看法
自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校毕业大学生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据统计2015年达到749万、2016年达到765万、2017年达到795万、2018有望突破8OO万,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深感就业压力沉重(www.chyxx.com)。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很多就业指导专家、学者也进行相应的理论、实证研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衡量毕业生就业压力一个重要影响变量。
近年来的众多国内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在职业决策中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希望做什么、预期能够做什么以及害怕做什么。他们盲目地跟随他人或被动地服从家人意愿去考研、考公,这造成几百个人“哄抢”一个事业编制,而某些基层工作岗位或新兴职业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引导大学生正确地看待求职与就业,有效地认识自己究竟可以胜任何种职业,这就涉及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work possible selves)的发展。这利于大学生尽快摆脱迷茫期,作出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决策,加速其社会化进程。
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之中,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发挥自己所具备的能力或技能去应对各项任务的信心和自我预期。它能影响个体的职业探索范围、职业认同感、职业态度、预测工作绩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受到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面临口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了解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必要性。职业可能自我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一个影响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职业可能自我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为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提指导性建议。
一、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人口学变量差异
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的年级差异显著,尤其是在职业恐惧自我这个维度上面差异极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高,职业恐惧自我和职业可能自我呈下降趋势,从大三开始又逐渐上升。这与“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大学生职业可能自我整体随年级上升而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大三时达到最低点,大四时又有所上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刚刚进校,对大学生这一集体和专业比较陌生,对以后的职业了解不够,因此存在一种迷茫和忐忑感,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对大学生的了解的更多,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有了定性的认识,其职业恐惧自我开始下降,但是深入的了解过后,也懂得了这个职业的艰巨,职业恐惧自我又开始回升;职业可能自我从开始的下降到后来的提升,可能是因为刚入学对未来的职业充满希望,之后由于辛苦的学习等使大学生感到这一职业的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对于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更加充满信心,其职业可能自我又开始回升。
其次,大学生职业恐惧自我在专业类别上显著差异,理科大于文科,文科大于工科。这与“职业恐惧自我分量表上差异显著”的结果相一致。可能是由于工科大学生专业更加实用,所以对未来职业的恐惧最小,其次是文科专业类型的大学生,其专业和今后的工作相对口且相对容易开展工作,所以对于今后职业的恐惧较小,而理科的大学生,其专业要求高,使他们对于学好技术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很好的处理各种难度的技术问题有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其职业恐惧自我最高。
关于职业可能自我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关系的看法(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