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多障碍,如专业学历条件苛刻、户籍档案壁垒、就业歧视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年代,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部分大学生为取得用人单位的垂青,达到吸引用人单位注意的目的,在求职材料上做手脚,夸大自己的成绩,为自己任意添加求职的筹码,制造虚假证书欺骗用人单位,或是在简历上作假,任意拷贝他人的实习经历等,诚信意识薄弱。结果,协议签订后,有些用人单位一核查,问题便出现了,从而协议也解除了。
5.能签约先签约,签了后约毁前约
缺乏责任意识,不履行承诺行为。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漫天撒网的向很多用人单位散发自荐材料,一接到单位的签约通知便匆忙与之签约。毕业生签约的单位若不是自己理想的单位,遇到更好的单位那上就与原单位解除协议,从而用人单位需要重新招录毕业生,增加了招聘成本。或者有的毕业生对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对就业协议书的具体内容不了解,随意的就在协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觉得自己吃亏时,只好选择违约,从而造成事实上的诚信缺失。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精华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基层是社会各种组织中的细胞,是处于最低位置的一层,也是跟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层,基层的稳定与发展影响着整个社会组织的稳定与发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干事创业,一方面,可以为基层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该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根据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企业的用人偏好,下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校应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就业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自身的期望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提高毕业生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引导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课堂,高校应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核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完整体系,并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大学生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如果缺乏科学、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就看不清社会的前途,认不清前进的方向,走不好人生的道路,担不起社会的责任。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的教育。
(三)加强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高校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为学生搭建课堂内外实践的平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习等活动,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展择业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及各层次、各科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五)政府应多渠道帮助大学生就业
(1)政府要放宽政策,扩大就业渠道。加快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的企业主要从事直接加工,而对于科学研究、市场调查、前期调研、市场创新等方面涉入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因此,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快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企业对于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解决部分就业岗位。
(2)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前由于观念的限制,创业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接受,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大家的观念都有所转变。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开始自主创业,如果国家能够出台相关的鼓励和扶持政策,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会鼓励大批有理想、有创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也能创造一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切实可行的在农村、基层和西部为大学生设立可发挥作用的岗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工作。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等许多偏远地区,没有高层次、专门型的人才。如果政府能在这些地区切实设立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条件,那么一方面,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也能切实为落后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帮助落后地区实现致富目标。
(六)高校应立足现实,同社会接轨
(1)适时调整招生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许多院校的招生计划一成不变。这就给高校、学生本身、用人单位都带来了很大的后续问题。如果高校能切实立足现实,从招生开始就根据社会的需求。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许多专业毕业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2)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许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一成不变,给用人单位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上下功夫,切实制定现实的、有用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学生学有所成,单位招到的学生符合单位的需求、可以切实创造效益。这样才能做到“三赢”。
(3)开展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高校应该打破过去只是教授专业知识的限制,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从二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政策、求职技巧、用人单位情况的介绍和宣讲,让学生尽早对自身准确定位。同时,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和提倡部分有理想、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自主创业。毕竟社会提供的岗位有限,在新形势下,许多新型的、创新的岗位已经成为当前的―种趋势。如果高校能够适时开展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大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上的突破,对于就业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