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自我反省或者是考虑实际的状况,就只会发牢骚和一味埋怨别人。看到别人总会认为毛病很多,看的特别的不顺眼,总觉得别人很不好,对自己也不好,还有自己怎么会这样倒霉等等,一直在发牢骚和埋怨。
1.4学习效率变低
学习的积极心理品质通常是针对知识和智慧而言的,它作为最基本的积极心理,通常包括创造力、求知力和思维洞察力等。创造力是对事物产生新的想法,通过创新的渠道或方法,形成个体差异。求知力是指,对事物本身充满好奇,希望通过积极探索和发现的方式,寻找新鲜感,并满足内在对知识或经验的渴求。而思维洞察力则是针对客观事物的细致分析,在已有思维基础上洞察新的内容或内涵。所以,当一个人受到挫折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消极的学习心态,学习无法专注,情绪相当低落,学习能力直接下降。
2.青少年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学校教育的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应试教育特点突出,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压力,一旦考试没考好,导致学生自责、痛苦、挫败感等等都会造成学生的受挫心理。比如学校为了升学率,就会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而不顾学生的心理教育、兴趣爱好、承受能力等,好学生和差学生都是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种会给成绩不好的人带来很大的挫折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升。还有就是如某校女生, 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小学时一直任班长, 因成绩优异保送进入重点中学后, 第一次参加学生会的竞选因准备不足而落选,该学生那种自我优越感立马被打碎,会导致自暴自弃,对学习没信心等心态。所以,我国学校教育缺陷还很严重,没有做到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升和现实教育,只是注重品德和学习能力教育,一直给人灌输的思想就是学习是人唯一的出路,只有学习好前途才能一片光明。
2.2青少年个性不完善
目前我国社会青少年学生从小过分依赖父母,而且父母管教太多,导致青少年个性不完善,无法自己处理问题,不敢直面挫折。比如日常生活中,青少年父母为其撑腰,尤其是在突发问题时,父母会在第一时间帮助青少年学生处理问题,但学生始终处于坦然自若的状态,这对于他们自主承担风险和面对挫折的决心,是有一定制约的。对于个人问题的处理,青少年理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不能主动地面对困难和风险。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就会在第一时间向自己的寻求帮助,特别是找父母帮助,尽管父母不在自己的身边,他们也会通过微信或QQ等方式,通过短信和电话向对方提出帮助,自主承担挫折的几率较低。
3.3受家庭因素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基础,只有基础大牢了,青少年在外面才能勇敢承受困难。当一个家庭是恩爱和睦的,会给孩子带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新的环境勇敢的面对和适应,如果一个家庭是不和睦,整天争吵会给孩子带来消极悲观的心态,遇到任何困难都是想着逃避。家庭的因素通常指的是父母死亡、父母离婚还有父母教养方式等,本人重点说下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对,容易限制青少年创造力品质的形成,让青少年过度依赖父母并缺乏勇敢行动,青少年在社交往来方面会相对受限,青少年领导力品质的强化受到限制,无法自主承担风险或面对困难,独立审美能力也相对受限。
3.青少年挫折心理的教育对策
3.1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是青少年都无法避免的,它是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是任何人都需要面对的,而每个人对于挫折的反应都不相同,这个就取决于青少年的挫折观,正确的挫折观可以使青少年积极态度处理挫折,不会因此影响自己的情绪和为人处事能力。具体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治疗与鼓励相结合。对于挫折的认知和表达,是青少年正确挫折观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就需要通过治疗与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比如通过组织开展家庭团队项目,让青少年在家庭团队项目中独立自主的应对问题的习惯,也应有所养成。第二、强化社交,融合个人智力、情感智力和社会智力。对于青少年而言,社交能力的强化,能帮助青少年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学校和父母应当通过合适的教养方式,帮助青少年强化社交能力,真正实现个人智力和社会智力的融合。
3.2加强青少年的挫折训练,提高挫折的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指的是个体遭到挫折时候,能够摆脱困扰,避免发生行为和心理反常情况的能力。当一个人的挫折容忍力强的时候,就会把挫折当做是现实生活中必须会遇到的,是正常的现象,并且在发生挫折能够积极面对、克服挫折。但是每个人的挫折容忍力是不一样的,有的经得起挫折的考验,有的人遇到挫折就彻底败在其脚下,一蹶不振了。第一,让青少年保持乐观的情绪。心理学家指出,一般一个具有乐观情绪的人对于忍受痛苦的能力更强。之前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就是在冰冷的水中将手放在水里乐观情绪的人时间比悲观情绪人来得久,这个表明了必须要引导青少年保持乐观的情绪。第二,青少年要学会了解和接受自己,如果不能够真确的认识自己就会降低对挫折的容忍力,所以要积极引导青少年了解和接受自己,不能只是看到自身的优点,而不敢面对自身的缺点,要全面接受自己才可以更好的面对挫折。
3.3给青少年适当的期望,不断调整目标
当青少年对于现实生活的想象非常的美好,而真实的面对社会现实跟想象完全不一样,就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要制定符合孩子能力的目标,这样产生的结果才不会使家长跟孩子失望。在学校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适当的期望,不要过高也不能太低,不要让学生有失落感,更不能让学生觉得期望容易达到,不会有上进心。所以具体来讲,前期阶段父母和老师可通过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日常起居中,保证学生能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实现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形成。而在进入到中后期时,学生父母和老师应当尽可能通过间接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可以保证达到符合自身的期望值,保证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独立思考,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不断调整目标,实现父母和老师更大的期望。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