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概述,然后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明,指出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社区治理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社区参与机制不完善、社区宣传培训不全面、社区自治体系不健全,然后提出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对策与建议,包括建立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畅通居民参与渠道、增强社区自治能力、完善社区民间组织、创新社区党建管理模式,最后通过九江石化社区治理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为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提供借鉴,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对策与建议
【正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的转型发展,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城市社会经历了一个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转变,许多社会管理职能更多依托社区来承担,社区治理的难度、复杂程度都进一步加大,社区治理的问题日益显现,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逐渐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与管理的需要,创新完善社区治理模式已迫在眉睫。由此可见,创新完善社区治理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维护社会稳定,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与社区管理创新,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相关问题概述
(一)社区与社区治理
1.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写于1887年的一本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中的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为社区,后来被许多学者引用。关于社区的定义,社会学家对其的定义有所不同。社区最早的含义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现在,学术界的普遍定义——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定规范和制度所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注1)
2.社区治理的概念
所谓社区治理,我国一位著名学者史柏年是这样定义的:社区治理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这些社区活动的主体不一定是政府,也无需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施。它是指在一个社区范围内的公司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区居民、社区组织公司机构、权利机关和非权利机关以及社会和市场等等),依据社区正式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那些非正式的、人们自愿服从的社区规约,通过彼此的沟通互动、协商、谈判以及资源的交换方式,共同对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社区自身的自治能力、增进社区成员的福利推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系列行为治理过程。从这段定义可以看出,它与传统的社区管理的定义的最大区别是,社区治理是从治理的理论基点出发,强调在社区治理中,政府应是全力主体之一,并不是社区治理中的唯一权威,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更应该是引导和服务等新的手段,而不是行政性的强制,使社区逐步过渡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状态。(注2)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特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