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科技手段,加快软件升级,“互联网+监督”,科技是手段,技术是支撑。一方面,需要不断引进新的技术,邀请知名技术团队负责对网络设备及其数据库进行建设,优化整个平台的操作流程和板块内容设置,为更便捷地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强化物防、技防和人防措施,确保平台安全和信息保密。另一方面,需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要坚持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对平台运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互联网技能培训,进行平台的日常维护以及数据的安全管理,同时要应用现代互联网手段,对平台进行良好的运营推广以及功能的完善。为“互联网+监督”平台输送高质量人才。切实把“互联网+监督”平台运行好。
二、顶层设计与“地气”宣传相结合,用好平台
“互联网+监督”平台是以政府为主导构建的平台,“互联网+监督”平台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效的原因离不开政府对整个平台运作的重视及其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也离不开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发挥出来的政府的公共权威性。因此,要切实用好平台就要求政府贯彻各级各部门对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从思想层面重视平台建设。其次,在行动上要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建设。及时做好问题线索处置工作,对口联系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分片分组,通过乡镇交叉的检查,进行问题线索的核实工作。
民众的广泛参与是“互联网+监督”平台得以成功运行并在扶贫领域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需要学习宣传推广的成功经验。例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公民可以直接用微信“扫一扫”即可进入“互联网+监督”平台,进行相关操作,方便快捷。同时采用参与监督即发红包的形式来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监督。另一方面,还能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平台的推广:一是前往民众聚集地发放传单,普及民众对平台的熟悉程度;二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引导公众关注微信公众号进而关注“互联网+监督”平台。以此来加强“互联网+监督”平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三、发挥政府公共权威性,管好平台
“互联网+监督”平台是以技术为支撑的大数据集成平台。就平台的创建来说,整个平台的研发系统及数据挖掘、数据整合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支持,其次,平台的运营需要对平台的技术升级及其运营人员的培训也需要成本,最后,平台的普及要求提供网络设施的普及率,也离不开财政的支撑。将“互联网+监督”平台的运行费用纳入政府采购体系中,确保资金链的完整;国家应通过减免税收及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平台运作。
“互联网+监督”平台能在扶贫领域发挥出大数据资源的助推作用,关键是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服务平台,利用政府的公共权威性提高了平台服务效能、依托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平台的运行及普及提供了保障。所以要想把“互联网+监督”平台管理好,使其更好地助推扶贫进程,就必须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管好平台运行。为了切实把政府的公共权威性发挥出来,需要出台相关制度文件,以制度形式规范好平台的运作管理。同时为了确保“互联网+监督”平台能真正助推精准扶贫的减贫绩效,需要在其运行过程中增加考核环节。对扶贫工作的量化考核需要出台相关问责办法,强化考核评估及巡查制度,对“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不力的市、县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将平台建设列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加快各级“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开展的步伐。
四、结论
精准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一项重大举措。在互联网信息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如何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大数据助推精准扶贫的进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互联网+监督”平台的构建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促进精准扶贫识别、帮扶和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互联网+监督”平台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平台构建,充分利用了政府的公共权威性为解决精准扶贫存在的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大数据平台。总结出具有经验启示性的应用建议,使“互联网+监督”平台更好地应用于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