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原创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行政管理
->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二)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
物流管理论文资料
|
人力资源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
|
财管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
|
安全管理
|
乡镇企业管理
|
电视制片管理
|
文化产业管理
|
物业管理
|
工程管理论文资料
|
工商管理论文下载
|
信息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酒店管理
|
免费物流论文
|
工商管理
|
行政管理
|
物流专业论文
|
免费旅游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
|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二)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论文。详情见
微信集赞换论文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二)
1.现状研究
据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中国小学生辍学率平均为0.59%,初中辍学率平均为2.49%;部分西部贫困地区的小学辍学率高于2%,初中辍学率高于7%,已大大超过3%的国家标准。贫困地区辍学率高于发达地区,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莫大的关系,要发展就得先教育,教育抓不好就发展不起来,发展不好辍学率就会提高,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对发展的功能贡献率也会相对较低,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发展和教育都上不去的死循环,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素质提高了,反作用在发展的方面也会增大。盲目“撤点并校”也使得辍学率加大了,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全国城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普遍增加,城市考生与农村考生高考录取率的差距总体上也在逐渐缩小,由1996年最大差值的13.3%,逐渐缩小为2005年的5%左右。但不可忽视的是,城乡适龄青年报考比例存在着显著差别,高等教育大众化事实上潜存着高等教育会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表明,升学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条件差别巨大的现实下,在国家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农村学生很难具备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学业竞争能力,这对以升学途径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极其不利的。此外,当前农民的致富、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之问的相关程度较弱,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政策激励不够、培训资金不足、培训手段待加强和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与城市职业教育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的受重视与支持程度相比相差甚远,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结构的优化。
结合前人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的研究,可以总结以下:一种是教育部研究中心主任汪明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打破区域间的界限,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对偏远山区的适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加大调查力度,帮助其完成学业。另一种意见总结为教育均衡发展指的是在一个区域内政府提供在教育阶段发展所需要的硬件(校舍、设施、办学经费……)投入方面,实现国家(含地区)内投入的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初步实现居民之间义务教育权利平等、公民发展权力起点公平。但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出现“削足适履”的发展模式,甚至出现“削高就低”的错误的发展模式。尽管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但总的来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教育平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人权问题。
相反,也有不少学者发现如今还有不少地区的城乡教育发展出现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一般认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体现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其失衡现状的研究也主要是从这三方面来进行的。起点一般指的是入学机会城乡差距,特别是偏远山区,教育点的缺失,使得适龄儿童无法正常上学。二是教育过程中经费投入现状,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城乡分配极不均衡,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配置存在明显的城乡偏差。这种投入现状导致了农村中小学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配置等方面的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同时还影响到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在学历、专业素养、综合素质上的差距,这些成为农村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教育结果的失衡即城乡学生受教育后获得的学业上和发展上的差距,与他们在校时享有的教育资源密不可分,因而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的不公平。
2.归因研究
1.制度因素。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根本问题在于城乡义务教育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而公共资源的分配是由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来执行的,因此,政策、制度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最主要的因素。这些制度和政策归结起来主要包括:城市户籍制度、农村士地制度、农村税收制度、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学校政策、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政策、分级办学体制下的教育投资政策、精英或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等。这些因素既包括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也包括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城乡教育的差异,除地域性差异外,更多表现为一种制度设计上的等级落差。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策略,体现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设计上,形成了强烈的“城市偏向”价值取向,城乡教育在目标、地位和体制保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待遇上执行着不同的标准。这种制度性落差将城市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中心,农村教育处于附属和次要的位置,缺乏有效的体制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人为地加大了城乡之问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和失衡,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分化。有学者把城乡教育的这种制度性落差称为变相的“双轨制”。肥双轨制”的存在不仅违背公共制度安排的基本伦理精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2.经济因素。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基本国情,“它与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成反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人民收人水平普遍提高,但我国城乡居民收人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由于教育对经济的依附关系,二元经济结构必然衍生出二元教育结构。任仕君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支撑系统不同,支撑城市教育的是现代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和商业文明,而支撑农村教育的是传统农业社会、乡土社会和农业文明”。
3.管理因素。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尚存不少弊端,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现行体制中,中央把基础教育权限下放给地方政府,缺乏对县、乡、村政府的有效约束,导致教育经费不能足额落实和合理使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也未能得以有效利用,突出的表现是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却又无法合理调剂,城乡师资在数量、质量、稳定性方面差距较大,导致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总体利用率不高,,一些农村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职业训练,在职培训不足,知识老化问题、教学能力不适应问题都比较突出。
4.法律因素。从法治视角看,我国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强制性,处于弱势的地方农村教育未能享有法律上的真正公平。
5.教育因素。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但“我国农村教育缺乏真正教育学的关注而难以按教育规律办学”。农村学校的校舍建设、配套设备等方面得到高度关注,而农村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农村学校盲目追求不合适自身发展的城市教育发展模式
三、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局限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
/3/3
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二)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浅谈企业安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
下一篇
:
教育公平与义务均衡发展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我国
城乡
教育
均衡
发展
问题
研究
【
返回顶部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