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其祖父母担任实际监护人,基于隔代血缘关系和怜悯之情,祖父母往往会对留守儿童百依百顺,重养轻教,倾其所能。只注重孩子身体的需要,忽视了对孩子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正确引导,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不良的行为习惯,已成为阻碍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主要障碍因素。
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都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尤其作为寄宿制学校,应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加强关注,承担起一部分家庭教养的职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首先,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加强生活指导,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除了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生活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当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让他们在生活中逐渐积累经验,真正理解生活的内涵,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融入社会。其次,合理安排课余生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如趣味运动会、安全知识竞赛、诗朗诵比赛等;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心理健康”的专题活动,扮演心理健康引导者,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撑起一片保护伞。
(三)“润物细无声”,做好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的组织者
人文的关怀、情感的熏陶,是唤醒、丰富山区留守儿童的有效力量。老师决不能因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对其放任不管,应及时转变观念,理解在问题背后所隐藏的这一特殊群体对情感的渴求,并克服空洞的说教,应该无微不至地去关心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嘘寒问暖,以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努力做到以爱育人。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言”,一旦这些留守儿童接受了老师的爱,“亲师性”关系建立,日后的各方面教育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同时,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袋,存放以下内容:学生基本信息卡,对班上留守儿童进行了详细的摸底研究,通过卡片能够联系到监护人及家长;学生成长记录袋,包括作业样本,获奖荣誉,阶段性的学习小结等;在校生活实录,如课余生活的照片,爱心帮扶记录;学生的心愿单,主要存放与父母交流的书信,以及希望家长帮助实现的一些愿望。积极为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搭建沟通的桥梁。与留守儿童父母协商至少每月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由父母出席的家长会,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反馈给家长。总而言之,三位一体,社会、学校、家庭携手,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链,合力让留守儿童在这张联系紧密的网中被爱包围。
三、发挥语文课堂优势,切实做好语文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一)巧借山区背景,打造乡土化课堂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山区学校教学设备缺乏,设施简陋,图书资源匮乏且内容陈旧,然而山区留守儿童的发展并不能因此而落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何基于有限的条件,将丰富的语文世界,展现给山区的留守儿童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山区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经常与大自然打交道,因此,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时,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优良校本资源,不断拓展课文知识,把留守儿童的实践经历与语文学习巧妙的结合起来,将课文编成学生熟悉的小品、情景剧等,让学生小组合作来表演。如《小儿垂钓》这首古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让我嗅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鹿亭乡大溪贯穿境内,学生从小在水中垂钓,我抓住古诗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生活这一特点,改变过去古诗读一读、背一背的传统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行挑选“稚子”“路人”两个角色,将这首古诗的情景放到全班上来演一演,果然,学生们马上火热的开展起来,有的演了一次还不够,有的还自行准备了钓鱼竿,手工制作了稚子的服装,给了这堂课很多的惊喜,可以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学目标,课堂十分成功。
(二)寻找情感共鸣,抚平扭曲的心灵
童话故事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夸张的人物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而童话故事除了故事性强、可读性强以外,字里行间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光辉,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以安徒生童话故事《丑小鸭》为例。丑小鸭在鸭群和鸡群中处处挨啄,被排挤,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欢迎他。喂鸡鸭的女佣人也用脚踢他。他独自流浪到一块沼泽,讨好那些野鸭子们,但野鸭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被猎人打死。在黑夜,他顶着狂风跑到一个农舍,又被母鸡和雄猫赶走。后来,丑小鸭还受尽严冬寒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饶,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难困苦。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正如安徒生本人所说:“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孤单的、可怜的、悲伤的丑小鸭恰恰与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极其相似,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感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激励与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山区留守儿童的个性特长
目前,在教学评价中,常常存在这两种倾向:一种做法是,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顾留守儿童的实际差异,与正常儿童“一视同仁”,教育目标要求过高,造成成绩差的留守学生学习自暴自弃不仅达不到教育预期目的,还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另一种做法是,教师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对留守儿童过于爱怜,过于宽容,一味迁就,近乎放任自留,缺少必要的引导、约束,造成留守儿童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为此,教师应给予学生“科学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实施建议明确提出:“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一)以学促进,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
学业评价要改变传统过于甄别的状况,须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不再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而是降低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每课之星”:在语文课堂中,根据举手发言情况、参与热度、上课纪律等各方面表现,由学生自行评价并推举产生本堂课的“每课之星”, “每课之星”站于讲台前,由全班同学伸出大拇指为其点赞,同时获得“你真棒”奖章一枚。通过这样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作业之星”:根据课堂作业完成情况、书写规范性及正确率等综合考评,进行阶段性的“作业之星”的评选活动,在得到奖章的同时,其优秀作业将于课堂中进行展示,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3.“活动之星”:除了学习表现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内课外的各项活动,凡是参与者都将获得奖章一枚,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真正让学生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学以致用”。
(二)立德树人,培养留守儿童优良品德
学生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德育与智育是密不可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愈大。”因此,将学生的德育表现纳入语文教学的评价内容之一。主要以 “积分换好礼”的形式,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好人好事两方面具体展开。
1.“行为楷模”:山区寄宿制的学校,对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尤其重要,根据学生在遵守纪律、内务卫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按照学生不同的表现给予他们相应的积分,使学生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2.“道德楷模”:除了日常养成外,还将鼓励学生团结友爱,注重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争做好人好事,鼓励学生遵守传统美德,以积分制表扬好的学生,让学生们融入一种道德优先的环境中。
这些考评都将成为对学生期末测评的重要依据,那些在学业中获得奖章的学生,按其获得奖章的数额给于期末加分,而那些在德育考评中获得积分的学生,将按照积分的多少给于他们相应的奖品,相信通过这种多样创新的综合评价方式,发挥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不再只是留守儿童心中的教书先生,而应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尽自己所能,给予留守儿童最有效、最直接的帮助,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山区留守儿童的学习注入动力,用语文特有的温暖与情感来关爱留守儿童,提升山区留守儿童语文素养,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王永光.如何为留守儿童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J],教育科学周刊,2015-10.
[4]包舒畅.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N].赤峰学院学报,2011-10.
[5]李秀玉.语文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弥补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