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风险监测度量
一旦风险和控制得到确认,就可以对风险暴露情况进行测算,通常从六个方面进行测量:即风险诱因、风险指标、损失事件、因果模型、资本模型和绩效测评。
(5)风险报告
风险报告是最后一个环节,其重要目的就是对所有业务领域和所有风险种类的操作风险组合进行整体研究,在报告中揭示出银行整体风险和主要发展趋势及预期值得关注的地方。风险报告大致包括风险评估结果、损失事件、风险诱因、关键指标和资本金水平五个部分。
风险管理是个对上述五个环节周而复始的重复过程,风险管理部门要保证每半年或一年对信贷操作风险进行回顾和总结,如操作风险战略和政策是否与业务目标匹配?确定的风险及当前的职责、风险缓解的措施是否符合战略和政策?有无按稽核部门的稽核结论进行跟踪整改?在损失原因的总结中得到了哪些教训?
信贷业务流程再造
明确了管理架构,了解了具有共性的管理流程,下面就要根据实际问题对信贷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再造。前文己表述,信贷操作风险的形成不能只归咎于员工个人因素,它可能是制度出了问题,可能是流程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完善这些具体的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流程。
贷前调查流程再造:
在贷前调查环节可能引发信贷操作风险的行为表现,可以对商业银行现有的调查流程补充如下:
1、增加银行对信贷人员调查资格定期考核认定流程制度,制定严格的调查人员资格标准,对调查人员的职业操守与技术能力确认与把关。资格标准须涵盖自贷前调查至贷后管理全过程的实际工作质量评价。日常工作中,对偏离资格标准的调查人员随时调整、取消调查资格,以保证信贷工作质量。由此,银行对调查人员的道德品质、技术能力、责任心从严要求,并且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三查等环节的信贷操作风险。
2、风险管理部门匹配一定的资深信贷从业人员协助基层行进行各项信贷业务的调查工作,并签署独立的协查意见。建议上级行增加资深信贷从业人员协助基层行开展调查工作。这些调查协助人员独立于基层行,不受基层行利益因素影响,有助于把控基层行调查行为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并根据总分行宏观政策要求,对基层行的业务开展起到指引作用。
3、风险审批部门定期对基层行上报信贷报告的质量,如全面性、完整性、客观性、真实性、可信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纳入对主办信贷调查人员的资格考评,以监督其贷前调查过程对制度、流程的执行情况。增加信贷报告质量考评要求有助于进一步保障调查人员调查工作的质量以及调查行为的合规性,提升调查人员的责任心。
(2)贷时审批流程再造:
在审批环节,为避免上文所述的引发信贷操作风险的相关行为,可以在操作流程中增加以下内容:
1、风险审批部门按业务产品线条或行业分组,对该组负责的授信业务或行业客户集中审批,以提高审批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审批质量。
2、审批员阅卷完毕后,须经本组负责人、部门总经理逐级符合,然后呈报贷审会,以优化审批流程,避免因个人行为影响审批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保证审查标准的一致性,避免发生较大偏差。
3、增加内部交叉审核流程。风险审批部门内部各组定期对他组审批卷宗的合规性、评级准确性等内容进行抽样检查,以约束越权审批等不良审批行为。增加这一内控流程,有助于进一步保证审批的公正、客观,及时发现、整改审批问题,保障审批工作的健康开展。
(3)贷后检查流程再造:
在贷后管理环节,为避免重放贷、轻管理的行为出现,可以在操作流程中增加以下环节:
1、将贷后管理工作纳入信贷人员资格考核范畴,将是否按照流程与制度要求严格开展贷后管理工作作为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的决定因素之一。商业银行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贷前、轻贷后的现象,因此建议将贷后考核纳入信贷人员资格认定考核范畴内,以提升信贷人员对贷后工作的重视程度,保障贷后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2、增加贷后管理与风险审批之间的定期沟通环节。目前商业银行在续作授信的审批过程中对该客户历史授信的贷后情况关注不够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9/11/11
我国银行业的信贷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九)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