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幼儿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班里的孩子个个都全面发展,出类拔萃,就象一个妈妈那样望子成龙。幼儿的每一点进步,作为他们的教师都会无比激动和高兴。但每个幼儿生长发展的速度、遗传素质、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个体需要、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都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家庭教育的影响,使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及价值观念等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育上必须考虑到每个幼儿的独特性,进行“因材施教”。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都有自己的弱项,作为教师就是要扬长避短,发掘幼儿的特长,给予支持和引导,建立幼儿自己的特色。而传统的教学目标都是整齐划一的,要求每个幼儿都能达到同一能力水平,这里就要转变思想,关注个性化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努力的要求,只有适宜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更好健康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对班级里幼儿的具体观察和了解,针对幼儿的不同能力,在准备教学活动时可以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幼儿时,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只有适合幼儿程度的教学才有好效果。因为要面向每一个幼儿,仅仅二、三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幼儿在园的点滴零碎时间都可以作为辅助教学。幼儿还不能正确的评价自我,他们总是根据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行为的优劣。这是幼儿期独有的年龄特点。要做到“因材施教”,保护每一个幼儿的积极和自信,就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来评价,“最近发展区”决定着教学的可能性,而教学评价也应当以它为目标。教师在关注自己给予幼儿评价的同时,也要及时关注同伴评价的影响。
三、正确把握教师的角色地位,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1.成为倾听、观察,理解型的教师
“倾听”在教师的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倾听、观察行为无疑可以向孩子传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和欣赏。在倾听、观察中教师能捕捉到孩子瞬间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能发现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起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倾听、观察孩子还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即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如中班的科学活动“好用的牙刷” 结束之后,好多孩子对“刷子”产生了兴趣,于是主题活动“刷子”生成了。孩子们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有的从家里带来了鞋刷、杯刷,老师也同样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刷子,有水池刷、眉刷、口红刷、油漆刷等等。特别是在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如何使用刷子”的过程中,通过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了解外形特征);拿一拿、用一用(学习如何使用);交换使用刷子(了解各种刷子的用途);记一记(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从而在充分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技能与经验。我想:正是由于教师的留心观察、倾听才发现了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幼儿的潜能才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2.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例如有一次我带中班孩子们在菜地里种植青菜。孩子们一边学习种植,一边向我提出“为什么要把种子种到土里?”“为什么要给它浇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他们,而是给他们抛出了我的问题“把种子放在水里或是直接放在盘子里可以发芽吗?”有的说可以发芽,有的说不可以发芽,当幼儿回答各种不同的答案后,小朋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我提出大家一起做个实验,把种子放在水里和盘子里,过几天再看结果,这又激起了孩子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的兴趣,推动了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瑞吉欧有句格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教师通过观察,倾听,参与幼儿的活动,掌握幼儿活动的脉搏,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使孩子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使活动得以开展,维持,延续直至结束。
3.努力成为创造型教师
关于学习幼儿教育学的体会(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