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摘 要]
新时期,我国居民对于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也成为了我国家庭极为看重的教育环节。在此背景下,对学前教师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部分问题,提出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新时期;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出生率有所下降,2017年新生儿数量约为1723万,在二胎政策的鼓励下,出生率并未出现明显的提升。同时,受到少子化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家庭结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儿童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为学龄前儿童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构建了庞大的教学体系。另外,社会对于学前教师的期待也不断增强。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将来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幼儿,幼儿具有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的上课形式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会更加侧重于吸引幼儿注意力、示范与表达、应变幼儿的各种反应。因此,学前专业的微格训练模式在借鉴一般的师范生微格训练模式时,应注意结合幼儿特点。按照幼儿教师教学技能的分类:导入、提问、讲解、游戏、示范、组织、小结和评价,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微格训练模式。
一、新时期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学生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条件,也是学生职业技能的集中体现。在针对学前儿童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其需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技能、基础的文化知识等。首先,学前儿童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掌握儿童可以理解的表达的方式,是向其输出知识的基础。其次,学前儿童对于歌、舞等艺术形式较为喜爱,通过此类学习学生也可理解到团队合作的基本逻辑。再有,当下的教育机构通常会在早期教育中融入一部分语文、数学教学,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较为重要。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教学能力
学前教育是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首先,学龄前儿童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其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因此,该领域的教师应当具备更为专业的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的讲解。其次,该领域的教师应当对儿童心理认真揣摩。学龄前儿童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其思维逻辑与成年人具有较大的差异。掌握儿童的思维逻辑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基础条件。再有,儿童的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其肢体比例与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歌、舞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变形处理,以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责任感
责任感是教师理应具备的基础素质。首先,学龄前儿童的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有效掌握教学内容。不具备责任感的教师,通常会以教学进度为借口,忽视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其次,部分学前儿童的课堂纪律较差,在纠正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并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天性。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为,学前教育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遇到耐心负责的教师,会使其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