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任性行为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幼儿本身心智不成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长的某些不正确行为给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所造成的。因此,想要有效的矫正幼儿的任性行为,不仅仅需要家长及时矫正幼儿的不正确行为,还要求每一位家长都能够约束好自身行为,为自己的孩子做好表率。只有家长的行为规范了,才能给孩子规范的模板加以学习,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幼儿的任性行为。
【关键词】任性行为,教养方式、措施。
任性行为:就是凭着自己主观的情绪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需要,愿望或要求毫无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美国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要凭借自身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任性行为。它是一种心理需要,在幼儿身上的变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①
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非语言不表达的集合;是在日常抚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孩子的固定行为模式、行为倾向;反应亲子关系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产生
幼儿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幼儿不成熟心智的影响
幼儿一般是指年龄在2岁到5岁之问的儿童,这一阶段由于儿童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他们不懂得去区分自身行为是否是正确的、恰当的,他们仅仅只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支配自身的行为,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往往都是任性的。而且,这一年龄段正是人生的第一个反叛期,这一阶段的儿童情绪暴躁、不接受他人的意见,往往愿意跟家长反着来,而且这时期的儿童观察能力比较弱,只关注自身情况而忽视了家长的情绪,因而他们的行为会比较仟性。②
(2)父母的溺爱行为以及不当的管教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现今的幼儿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这就导致父母对子女的绝对的宠爱甚至为溺爱行为的发生,只要是孩子想要的,父母或祖父母都会尽力去满足。这种无节制的、百依百顺的满足孩子对吃、穿、玩、乐的要求,是导致孩子任性行为的诱因。其次,当孩子出现不合理行为或是对父母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不仅没有指出孩子行为中的不当之处,反而去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者一边父母管教,另一边祖父母放任宠溺。这种对孩子无规则的管教方式,同样是孩子产生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3)父母不良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抱有好奇心理,他们会随时随地去模仿他们认为有趣的行为,对于与孩子相处时问最长的父母,则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很多的家长本身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而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由于平日生活随意惯了,有了孩子以后也不去注重改变自身的任性行为与不足之处,而孩子又处于不会区分行为正确与否的年龄段,这就使得孩子有了不良行为的模仿对象。而很多的80后家长对于这时期孩子的模仿习性不是很了解,就导致了孩子模仿家长行为后,形成了不良的任性行为。
二、案例分析
对幼儿任性行为与父母(祖父母)管教方式的调查研究 (3)(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