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摘 要] 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同,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关爱学生,亲近学生,既要做良师,又要做益友。教无定法,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事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让课堂活跃起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学生 学习积极性 研究
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一堂活跃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新知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会因为师生活跃的双边活动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效的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师生间教学的双边活动,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上学习的小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教学活动才会取得预期成效。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动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产生乐于学习的情感体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无数教学实例表明,哪个语文教师教学水平高,与学生关系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个教师所教的语文课厌学的就少,质量就高。实践证明,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对它就乐于接近,乐于观察,就会对它探索,思考,就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枯燥地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所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只顾传授知识,而不管学生的表现,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注意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重视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方能提高语文学科的质量,也才能处理好学生厌学语文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教给学生知识还要重要。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在有效性,已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深思和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对现今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展开了调查。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如今的大部分孩子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语文课堂气氛枯燥压抑,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为深入了解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状况,作者工作之余在惠水县城关第四小学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向全校学生分发200份问卷,询问他们对语文科的兴趣爱好和对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态度及方法的看法。通过问卷发现,有65名学生喜欢语文,占32.5%,有96名学生不喜欢也不讨厌,占48%,有39名学生不喜欢语文,占19.5%。究其原因:一是与教材有关。在许多学生的眼中,语文科只是靠单纯的死记硬背,认为只在记住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掌握了知识,同时认为语文科作业多,有生字新词、背课文、同步练习、课外阅读、写周记、写作文等,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众多的作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对书写、朗诵、写作有厌烦心理。二是与学生年龄、心理有关。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本性决定其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有的学生胆子小,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有的爱面子,怕回答不正确被同学笑话,有存在依赖性,不动爱脑筋,只等其他同学回答或老师讲出答案;三是与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关。在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学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而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往往是借助大量的训练来完成的,这样就容易导致将教学引入机械训练的极端,使教学过程变得僵化、呆板、毫无生机,既无科学性、更无艺术性,某些教师方法简单,枯燥乏味、观念陈旧、采用注入式,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对惠水县城关第四小学10名高、中、低不同年级的语文科教师进行访谈,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借助大量的训练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被动接收。访谈的中、低年级(1-4年级)6位任课教师表示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够积极,大都是老师在倾吐知识,学生一直在听,缺少动手实际训练,“填鸭式”教学方法比较明显,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高年级(5、6年级)4位教师在教学中也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这种互动进行得不彻底,平时在课堂上大多关注的都是少数几个优秀学生,让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发言与表现机会,而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导致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解决的办法及措施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法的调查与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