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一些资料调查问卷的反馈自己的观察和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总结出幼儿交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普遍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特征较明显,情绪化严重.
(二)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滴影响。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幼儿出生后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家庭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关系交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幼儿心理扭曲。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从而也限制了它们活动的范围和实践掌握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所以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因怕自己孩子吃亏会马上去干涉,甚至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交流和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失去许多乐趣和自己主动性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对孩子溺爱的父母一对子女迁就,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只会导致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易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父母亲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父母的行为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孩子与同伴的友好交往。而缺乏交流,沟通与良好的教育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与方式也极易成为孩子们与同伴交往的模型在家庭结构中父母的离异或不合对孩子的影响极大。通过观察发现,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常会出现较多不良行为以及不安情绪。由于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产生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攻击他人,爱与他人吵架与打架,自尊心极强,有强烈的表现感和反叛心理。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接触集体生活的第一乐园对培养幼儿社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和孩子相处的首要前提。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滴复杂原因教师在对幼儿人。即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的不够。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人的呆板的角色,分配,即老师就是老师,任务就是教学,学生在学校任务当然是学习。在学前教育领域亦是如此,教师往往容易忽视了与幼儿的平等交往与沟通。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仅仅是幼儿个性特征所致,而没重视幼儿园及班级环境是幼儿与伙伴友好交往的一大前提,在今天这个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即便人们重视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只是注重儿童与教师间的交往。在这样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良好环境,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包括协作精神,尊重别人的权利,理解社会规范,服从他人,同情他人,牺牲精神,正义感,坚韧性和服务精神等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交往的过程和游戏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的应用。所以,这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
三、教育措施及对策
与人交往是孩子的天性,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发展起来的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从教育者的立场来看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更不愿意孩子孤独。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幼儿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因此,成人要为促进幼儿的交往创造条件。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长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际交往方式,习惯,与子女交往的次数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多带孩子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父母有意识的给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响。平时注意自己真诚热情的待人接物态度感染幼儿并利用带孩子拜访亲友到邻居家串门等机会让孩子能有机会参加到自己的社交活动中去。并从成人之间的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影响,鼓励幼儿与各类伙伴交往,了解孩子的交友经验与感受引导孩子分析交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供相应的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水平。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及交往环境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可供幼儿交往的地点越来越少。除了家,幼儿园就是幼儿成长的第二乐园,所以幼儿园教师要给幼儿创设安全整洁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让幼儿进园如在家一样感到自由温暖和快乐,这是帮助幼儿顺利实现社会化的保证。首先班内可开设多种形式的活动区域。如:益智区,娃娃家,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等。活动时,尽可能小朋友自由地选择活动区,并且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之间随意交流,其次要考虑到空间密度和各区内人数的规律,避免人数过多,过分拥挤对幼儿的交往产生负面影响在此。因为幼儿提供适宜功能种类的活动使幼儿能开展更多的交流合作协商,互学等交往。教师要利用活动区的多种玩具和材料,刺激幼儿去操作和探索,并在集体小组活动中引导幼儿与同伴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这样逐渐学习并获得社会交往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幼儿社会交往和语言技能的发展。
(三)、学校要做好幼儿交往课程的开设和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
1、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学校有着重要的责任。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心情愉快,行程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系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应该不断扩大幼儿社交的技能打破班级和幼儿园的界限,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幼儿园不应让幼儿仅限于园内活动还可以带幼儿走出幼儿园让幼儿同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进行交往如组织幼儿去春游等锻炼幼儿与他人实际交往的能力。
(四)、加强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作为幼儿教育的前沿,幼儿园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提高家长对同伴交往重要性的认识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为幼儿创造和提供交往的氛围,对交往能力差的幼儿,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并给予耐心的辅导和帮助,引导幼儿多参加交往实践活动,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幼儿的交往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前提,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培养的,在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过程中渐渐形成了自己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的一生极为重要。相信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尽其力,幼儿都会成为能适应社会,能与人愉快协作的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