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家长逐步意识到知识对于一个人未来生存的重要性,现在社会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重视。家长思想上的偏差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主要因素。不少家长不理解早期教育的内涵,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习读、写、算、认,以至于他们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更看中的是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中是否注重教授孩子学习小学知识,而不是考虑教师是如何设计课程让孩子进行游戏化学习的;还有的家长会主动、明确地要求幼儿园教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
(二)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同步
家教观念决定着家长的教育行为,目前,我国不少幼儿家长的儿童观、发展观、教子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导致一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步入误区,直接影响着家教质量和家园的合作教育。如:不少家长误认为向孩子头脑灌注大量知识便是智力开发,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就能成才,并认为这就是早期教育;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社会性发展,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及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些家长家教观念陈旧,认为孩子上什么幼儿园,无非就是老师带着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但又教子无方。他们不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有的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有的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过早地进行定向培养;有的家长不主张孩子玩游戏,认为游戏是学不到东西的,对幼儿施行小学化、成人化的教育等。
(三)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正确认识到幼儿的主体性,树立幼儿主体性的观念,关系到幼儿的发展权利是否能得到实现,关系到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能得到发挥,关系到幼儿的特点、地位能否得到保障。做过幼儿园老师的人不难发现,幼儿教育仍然使用一种“注入式教学”,孩子根本不能理解所学的知识,孩子没有独立动脑思考的习惯,往往答非所问,老师做提醒时,幼儿只会朝着老师提醒的单方面去思考,没有发散性思维,加之幼儿的动手能力少之又少,从而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更少。很多教师掌握着课程的主导地位,无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简单采用小学化教学管理模式,导致着幼儿被动去听、去看,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只会简单的重复老师所说的话,没有自己的见解,思路比较狭隘,从而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对当前学前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面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思考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反映了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造成了幼儿自身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小学化教育,我们应该从各方面施以对策,需要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开展家园共育,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世界观,尽量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保护好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家长要扭转观念。幼儿教育的功能从本质上来说,是在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奠基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益,为此,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急功近利的期望,幼儿园教育也应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要特别注重那些对幼儿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所以,面对家长的不正确认识和要求,作为幼儿园不应该处于一种被动盲从的地位,而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专业主导地位,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不盲从于家长的不正确选择便是首先应该做的工作。
1、充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向家长传授一系列专业教育知识,辅以实例,让家长认识到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方式并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同时给予家长一些具体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让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观点上与幼儿园做到一致,这样才能做到家庭与幼儿园真正意义上的同步。
2、多举行一些例如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的开放性活动,吸引家长参加,了解幼儿在园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的逐步提高,坚信幼儿园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权威性,从而使其更主动的配合幼儿园以正确的教育观对孩子实施教育。
3、我们可以收集家长意见,对家长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讨会,进行观点沟通,通过各抒己见,更好地达成教育共识,同时促使家长更加关注科学的教育观,理智看待学前幼儿教育,并主动向幼儿园靠拢。
(三)活动中提高幼儿的主体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和重点,因此应根据人的主题的生成机制来设计和规范教学,促进幼儿主体的建构和完善。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老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幼儿全面发展。
四、结语
尽管现在的学前教育中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但社会在不断的往前发展着,改革在不断的进行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意识、价值观念空前的多样化,生活的节奏在加快,时间意识在增强,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