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进餐环境
每天进餐前,和幼儿一起讲讲好吃的蔬菜,介绍一下当天的蔬菜,包括菜名、菜的颜色、菜的营养,对小朋友生长发育的作用,以引起幼儿的食欲。并且用故事等方法提出进餐时的要求,让幼儿在明白事理的情况下知道吃饭时该如何做。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有利。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如果在餐前说:不许你剩下、不许你把点心掉在桌子上、不许……往往会造成幼儿人前背后的撒慌现象,掉了米粒没有承认的,幼儿之间会相互指出。对幼儿进行餐前的介绍与讲道理,幼儿是很乐意接受的,而且会把老师的建议用到整个进餐活动中。另外,每天进餐时,不强迫喂食。当孩子第一次不喜欢吃时教师就给他少舀一点,第二次,第三次,逐渐增加量。让孩子慢慢习惯这种食品的味道。同时,还可以调整了餐厅的座位,更增添了进餐的气氛。
(二)运用游戏活动,加强技能的练习
使用筷子进餐是中班幼儿应该掌握的,但是只依靠进餐时筷子的使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喂小动物”,让幼儿通过练习用筷子夹不同的物品喂小动物,来锻炼幼儿使用筷子的技能。通过练习幼儿使用筷子的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有效的改善了进餐时桌面和地面的整洁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进餐的速度。
(三)为幼儿创造和谐的场所
使幼儿在语言能力、知识经验、人际交往等方面有所发展。民主宽松、开放的教养方式中,幼儿自由选择伙伴,畅所欲言,不时地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班级气氛。这可以使幼儿多方面受益。
1.语言关键期得到发展
首先表现为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语言发展环境。4~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非凡快的阶段,他们的说话乐趣决不亚于呀呀学语的婴儿。语言产生于人们交流的需要。幼儿通过应用新词、新句式,聊天、辩论、置疑等对听说能力的提高十分有利。
其次,有助于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讨论、聊天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交谈,熟悉饭菜的名称、味道、颜色,了解吃饭的礼节。有些话题虽然也和吃饭无关,如有的小朋友告诉自己的伙伴前天爸爸带他到游乐园玩了,那里有好多好玩的东西,但是孩子们依然听得很仔细。幼儿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愉快的交流中,幼儿不知不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2.扩展了孩子们的社交圈
(1)问题的提出
宽松愉快的就餐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和人的交往机会减少了。虽然人们可以很轻易地了解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而匆忙的生活,高层建筑、单元房使人们更多地封闭起来。幼儿大部分时间呆在家中。幼儿园成为幼儿相互交流的最重要途径。但是,老师却控制住了大部分时间,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很少。探究发现,我国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差,能主动和人交往,敢在老师面前发表意见的仅占50%。在和幼儿园老师交谈中,教师也谈及近年来班里情绪过激,不懂得和人交往的幼儿有所增加。
(2)理论依据
给幼儿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幼儿身心虽然尚处于稚嫩状态,但具有发展潜能。他们有自己的喜好、愿望和需求,有独立的人格,成人必须尊重儿童,将儿童作为独立的人来对待。教师答应并积极鼓励幼儿提出合理的愿望和要求,主动参和自由自主的活动,从而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对幼儿说话自由的限制强调了成人权威的不可违抗性,在教育上表现为无视幼儿的特征、需要,以传递固有知识技能,维护既有规则为主,无视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无疑是对幼儿信任感、认可感、自尊感的剥夺,更多地助长幼儿的自卑、怯懦、退缩的体验,扼杀了幼儿主动性、创造性,造成幼儿缺乏学习和适应生活的主动性能力。给幼儿自由说话的权利,体现了教育的开放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必须做的是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育不应限于对幼儿提供成型的观念、知识技能,更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布满探索的机会,富于个性化的环境,引导幼儿根据自身特征去思索、尝试、发现、创造,让幼儿挖掘自身潜力,获得不断学习和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从而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解决的办法
假如能让幼儿在就餐中聊聊天,将有助于幼儿弥补此方面的不足。孩子喜欢孩子,幼儿有相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理解和沟通。小伙伴对孩子而言如同空气和水,在自由开放的时空中,幼儿可以逐步学会和人交往的技能技巧。这种技巧是在和成人交往中学不到的。撒娇、霸道在这里不受欢迎,幼儿必须习惯于使自己适应他人和环境的需要。教师是幼儿的大朋友,在积极的师幼交往中可以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及师幼关系。
最后,通过幼儿间及师幼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加深对幼儿认知水平、交往的技能、语言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了解。还可以了解当前幼儿的喜好、特征和需要,这对于改进及进一步开展教学十分有利。幼儿的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交谈中,教师可以把握教育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促进幼儿在各方面的提高。
(4)观点
由此可见,创设一个宽松的就餐环境,多给一些就餐时间,鼓励师幼共同进餐,边吃边聊,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当前幼儿园普遍实行的“过多强调纪律”的就餐活动,而这种不同源于不同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幼儿的进食活动反映出人们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中的“保育”和“纪律”的熟悉,值得在今后的理论探究和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万钫 《学前卫生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2、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3、薛烨 《小朋友们,吃饭不许说话》 《中国青年报》 1999年9月13日
4、唐华 《幼儿的进餐环境及其创设》 《学前教育》 2010年第5期
5、徐颖 《更新教育观念--维护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教育》 2009年第12期
6、姚念玖 《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启蒙》 2010年第11期
7、张博 《哪些因素影响纪律的维持》 《学前教育》 2007年第9期
8、冯晓霞 《面向可持续发展--幼儿教育的新课题》《学前教育探究》 2007年第6期
幼儿进餐中的教育和心理新问题初探 (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