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应用和开发
[摘 要] 本文以民间游戏开发与应用为主题研究,从怎样在幼儿园中合理的开发与应用民间游戏以此来促进民间游戏的发展和当前我国幼儿园在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利用上存在着的价值取向偏颇、民族性与地方性缺失、幼儿主体性丧失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探讨了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的策略,提出要重视民间游戏开发和利用的观点。
[关键词] 民间游戏 幼儿园 应用 开发
民间游戏源于民众的娱乐生活,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民间游戏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立足民间游戏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其积极向上的娱乐性特点做好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民间游戏是来自于人们生活中自创的一种游戏形式,它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强,而且能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幼儿可以通过民间游戏来培养身体、语言、数学、艺术、社会认知、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非常符合孩子游戏的需要,对幼儿教育有着很大的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现代玩具的增多,民间游戏越来越趋于没落。幼儿园应大力开发和利用民间游戏资源,有效组织适合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并引导教师在民间游戏活动中给予有益的指导。
一、民间游戏所具有的特点
1、民间游戏使用的玩具简单
民间游戏即使需要的玩具也比较简单廉价,多是以废旧物品替代即可。如拈石子亦称“抓子”、“拈石子”。它是民间的一种传统儿童游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昔时一些少女常玩拈子,其一般的玩法是;用小石子五粒,先把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掷上其中一子,同时将其余四子掷于桌面或地上,俗称“放子”。而后开始拾子,即掷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再掷上一粒接而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俯拾全部四子;最后把四子全部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先俯拾对方选定二子,再把其余二子叠高,再俯拾之。按以上程序顺利完成者为赢。所玩之子,后有改用内装砂子的小布袋的拈子游戏。
2、民间游戏有浓厚的趣味性与民间文化特色
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有些游戏能够流传就是因为它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游戏的特点。 如女孩喜欢的跳皮筋,边念儿歌边跳,玩法上从一根到两根、三根,位置由低到高。另一类民间游戏儿歌的趣味则更具文化特色。儿歌的内容常常是诙谐逗趣的或者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如藏族的一首《催眠歌》[郑广民:《民歌精选》,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2年4月,第一版]:
是小孩,在襁褓
好好睡,好好睡
睡觉给个好机会。
小马备鞍送给你,
天上的星星摘给你
花花喜鹊捉给你
割上牛尾送给你,
缝上衣服送给你,
漂亮的小鞋做给你。
此外如斗蟋蟀更是在民间流传久远。斗蟋蟀亦称“斗促织”、“斗蛐蛐”。系以蟋蟀相斗为戏的娱乐活动。相传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宋史-贾似道传》也有斗蟋蟀的记载。明代盛行,有谣云;“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传至清代,活动越发考究。 “白露前后,训养蟋蟀,以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斗时在台上两造认色,或红或绿,曰标头,台下观者,即以台上之胜负为输赢,谓之贴标斗。分筹码,谓之花,以制钱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凭两家议定,胜者得彩。而民间说唱作为民间游戏必不可少的形式更显现出浓厚的趣味性。民间说唱是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具有明显的娱乐性。“一般的民众未必读小说,未必时时得见戏曲的演唱,但是讲唱文学确是时时被当做精神上的主要的食粮的,许许多多旧式的出赁的读物,其中几全为讲唱文学的作品。这是真正的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一种民间的读物,被妇孺老少所深爱着的作品。”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应用和开发 (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