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民间游戏对促进儿童发展有独特的作用
毫无疑问民间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儿童的游戏。如滚铁环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男孩手持一根顶端有弯槽铁棍,推一直径一尺多的铁环向前飞跑,发出”哗唧哗唧“的声音,昔时在民间很是流行。还有跳绳子亦是一种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民间游戏。跳绳子古称“跳百索”。早在明代已流行。 “以长绳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疑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或为索所绊,听掌绳者以击之为罪,名曰;跳百绳。”[龙正印:《我国民间游戏传承策略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第八期]清代仍流行,并传承至今。其跳法有一人自抛绳自跳,记数论胜负。亦有两人抛绳一人跳。或单脚跳、双脚跳。还有两人用两根绳交叉而抛,一人在中间用双脚跳等。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成长,使得民间游戏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财产可以得以延续,让从民间来的游戏,重新回到民间,并在我们民族的世代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壮大,焕发出新的时代特征!。
二、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存在的问题
(1)价值取向的偏颇
长期以来,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对本民族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开发利用民间游戏的重视不够。根据笔者对贵州省松桃县的调查,教师组织的游戏主要来自教材,近一半的教师对于本民族的民间游戏并不了解。甚至有些教师还认为,为了改变本地贫穷落后的现状,根本没有必要将本土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在这些教师的观念中,似乎只有舍弃传统的本土文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同样,家长对民间游戏也存在偏见。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融入主流社会,因而热心于对孩子进行特长培养,要求孩子参加各种特长兴趣班的学习。价值取向的偏颇导致不少民族民间游戏濒临失传。
(2)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缺失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游戏内容不适宜当地文化和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成果分离的现象。幼儿玩“过家家”时用的娃娃是金发碧眼的洋娃娃,而不是苗族的民族娃娃;幼儿玩“小舞台”游戏时穿的是各种各样的“公主裙”、“王子服”,而不是苗族人民自己的“旗帜服”;幼儿演奏“小鼓咚咚”时用的是西洋乐队里的小鼓,而不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用以表现自豪与喜悦的八面鼓……总之,在这些苗族幼儿园的游戏里几乎看不到苗族传统文化的影子。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缺失导致幼儿教育愈来愈远离本民族文化生活的现实。
(3)幼儿主体性的丧失
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大部分教师组织幼儿游戏时几乎都是一种程序:首先介绍游戏规则,接着带领幼儿一起开展游戏,最后让幼儿自己进行游戏,或者分组进行比赛。整个游戏过程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幼儿一步一步按照教师的指示在活动,幼儿很少有自己思考、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几乎完全丧失,只是跟着教师的步调在活动。
2、问题的成因
(1)教育基础薄弱
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当地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不足,大多数幼儿园往往只有几间教室,没有必要的活动设施。在农村,幼儿园往往只有一间教室,所以农村幼儿园往往被称为幼儿班,不足小学入学年龄的幼儿共处一班。在这些农村幼儿园里,教室十分简陋,没有必要的活动设施,桌椅板凳通常由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很多农村地区甚至连幼儿班也没有,幼儿的学前教育由附属在村级小学的一年制学前班完成。更有甚者,不少农村小学连附设的学前班也没有,学前儿童与小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被称为“跟读生”。当地有一个大平乡,那里几乎没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在乡里唯一的小学里有一间很大的教室,教室里密密麻麻挤满了3~6岁年龄不等的幼儿。教室里没有活动区角,也没有图书和游戏材料。教师的任务仅仅是看好幼儿,教他们学写简单的字以及唱几首老掉牙的歌。教育基础薄弱使幼儿园缺乏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的条件。
(2)理念滞后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应用和开发 (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