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化教育应体现多元性与本土性并重的原则,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代发展对幼儿的要求,把这些教育内容融入到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然而,从松桃县第一所正规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开办到如今的20多年时间里,松桃县从未有过一套既反映最新课程理念又能针对本地幼教特点、适应本地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几乎都是照搬教材。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自然没有民间游戏的立足之地。
(3)队伍素质不高
城里的幼儿园,教师虽然经过正规学前教育培训毕业上岗,但工作以后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难以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农村的情况更加糟糕,几乎没有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工资低,又缺乏保障,所以正式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农村幼儿园只能聘用从小学分流的教师,或者聘请初、高中毕业生担任教师。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的最大障碍。
三、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思想上对开展民族民间游戏引起足够重视,增加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利用有限条件为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提供便利。比如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增强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树立“尊重民族多元、强化民族认同、形成国家一体”的基本理念,尤其要从思想上纠正教师对民间游戏的错误观念。同时,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部分幼儿园可以将民间游戏作为特色课程加以开发和利用。
2、创设民间游戏环境
为了使幼儿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民间游戏资源,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幼儿园都应努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尤其是物质环境,它是开展民间游戏必要的引发和支持条件,主要包括游戏的时间、场地、玩具材料等。在美工区可以增加泥塑、剪纸、编织、棒针十字绣、蜡染等材料。这些美工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细心和耐心,同时也可以激励幼儿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在音乐表演区可以投放彩绸、绸扇、民间八面鼓、民间表演头饰、服装等。幼儿穿上本民族的漂亮服装,敲着八面鼓,载歌载舞,感受着优美的韵律和富有变化的节奏,体验着苗族民间艺术的美,可以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陶冶幼儿的情操。在体育区可以投放高跷、沙包、皮筋、跳绳等,使幼儿在快乐游戏中增强体质。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建立民间游戏玩具展示区,在展示区里摆放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玩具材料,这样既可以方便幼儿认识民间游戏,又可以方便幼儿取用,自由开展游戏活动。
3、凸显民间游戏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经典、传统的民间游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间游戏,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髓。如松桃苗族自治县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古色古香,民风淳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的苗族人民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理应体现、利用和开发这些文化资源,凸显民间游戏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七月七”是苗族传统鼓会,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苗族人民便穿戴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幼儿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鼓会上体验传统节日气氛,了解苗族传统鼓会的内容和精湛的击鼓技巧。然后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中创设环境,引导幼儿玩“鼓会”的游戏,让幼儿在“鼓会”游戏中学习人们的语言、击鼓动作、交流方式,体验苗族人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幼儿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欣赏、品尝、亲手制作自己家乡的美味食物,引导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民族歌舞文化,感受本民族艺术的美。
4、民间游戏的继承与创新
在当今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既要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尤其是现代文化的先进内容,而不能固守“传统”,更不能固步自封,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焕发生命的活力,不断发扬光大。苗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民族,这虽然使苗族传统文化相对完好地保留下来,但在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下显得缺乏抵抗力与适应力。如在松桃县,一些幼儿园为了赶上时代的“教育步伐”,一味地追求“现代”教育,几乎摒弃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同时又无法真正感受和适应“现代”教育的影响,最终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与利用上,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比如军事教育是苗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角斗、骑射、刀剑、武术等传统教育在苗族社会中极为普遍。幼儿园在体育游戏中引入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化,有利于幼儿体验苗族人民坚韧不拔和机智勇敢的民族精神,但如果一成不变地将这些文化引入游戏中,则很可能强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幼儿园在组织这类游戏时,应对其进行教育性改造,在吸收和保留其坚韧不拔、机智勇敢的民族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注入和谐、合作、公正、竞争的时代理念。
5、在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有机融入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的内容丰富有趣,种类繁多,形式灵活,很多游戏不受场地、设备、人数、时间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把民间游戏灵活机动地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幼儿入园活动这一环节,因为入园活动是幼儿能否愉快地开始一天生活的关键。在营造温馨环境的同时,为幼儿准备一些发展小肌肉或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如“七巧板”、“抓籽”等,可以使幼儿获得愉悦的体验。在餐前活动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小肌肉群游戏,如“大拇哥”、“拍手歌”、“玩叉绳”等,供幼儿选择,使幼儿带着愉快的心情进餐。幼儿离园也是一日活动中的关键环节,这时幼儿情绪不太稳定,教师容易顾此失彼。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弹蚕豆”、“烟盒三角块”、“拍手游戏”等,避免幼儿因无所事事而烦躁不安。可见,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有机融入民间游戏,不仅能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自然过渡,而且能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独特的教育价值,不失为开发与利用民间游戏的一个好选择。
总之,收集整理民间游戏并不都能照搬照用,需要教师精心的筛选或改编适合幼儿发展规律的,这些工作对教师的专业性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和学习。实践证明民间游戏不但是幼儿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效活动形态,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它将继续成为幼儿园意向重要的教育内容和研究内容。幼儿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使之富有更强的生命力,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亚红:《民间游戏走进幼儿园》,河北大学出版社, 2013年5月,第一版
2、张建岁:《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6月,第一版
3、蒋逸民:《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评估》,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第一版
4、季海平:《游戏网天使插上腾飞的翅膀》,考试周刊,2013年,第五期
5、杨卫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才智,2014年,第七期
6、龙正印:《我国民间游戏传承策略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13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