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基石
孩子心理学将劳伦斯的研究模型引入孩子心理的研究,发现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中也存在着关键期,人生早期阶段是各项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其潜能是巨大的。如果在该时期提供给孩子适当的、合理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会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较快地由可能变为现实,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实践中,孩子不知不觉地重复进行着各种行为,积累着各种各样的习惯。这时成人对其作息、礼貌、卫生、学习等方面,若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不进行及时调控及指导,则孩子势必会快速养成相应的恶习,之后要改正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2.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
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在幼儿期,孩子的自主性已经开始发展,独立活动能力增强,肢体活动趋向随意准确,灵活,是形成各种技能、学习各种习惯的重要时期。孩子在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进行着不知不觉地反复练习,积累着各种各样的习惯。但是,由于孩子知识经验少,是非辨别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较差,如果成人不提出合理必要的要求,不注意对孩子的有关行为进行控制,很容易使孩子养成恶习。如在孩子画画时,孩子趴在桌子上,家长如不及时指出,他会在下次画画写字时以同样的姿势出现。并且事实证明,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要纠正起来远比形成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就如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说:凡人生所需的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抓住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备条件,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诚信失守,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人
在校园中或多或少的都有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学生没做家庭作业,到校向老师撒谎:说忘了带来、拿掉了、家里有特殊事情(爸、妈生病、爷爷、奶奶去逝等)等谎话;还有孩子放学后进游戏厅、或在路上玩耍,回家给家长说:今天我在学校做作业或老师给我补课。有的学生有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和捡到东西不交失主的现象。还存在着,有的同学做了错事、或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不告诉老师或家长。有的学生认为帮别人隐瞒错误则是讲义气的表现等等。
(二)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知行脱节、言行不一是当前孩子道德状况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无知难行。一部分学生对个人,家庭,和其他领域的公共生活伦理道德是了解甚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事错误的,所以自然导致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第二,有知不行。在学校的教育宣传中,很多同学对学生的礼仪常规、行为准则能够背得朗朗上口,学校组织的问卷考试也几近满分,然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缺不能严格按照礼仪常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造成了自己行为习惯严重超出准则的现象;“有知不行”中还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对别人的不良习惯违背了什么,如何去改等等分析的十分透彻,但是针对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却寻找各种理由借口来开脱。种种变现说明,当前学生存在着知行不合、言行不一的诟病,它将严重的影响着学生健康的成长,阻碍和滞后了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导致了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在学生身上的蔓延滋生,甚至直接加剧了幼儿违法犯罪率的提升。
(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恰恰在这个阶段,有不少学生找不到或者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造成了不适应和事倍功半的现象。从做练习、作业的习惯看,很多小学生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不能去请教同学和老师,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同学在完成作业、练习时不能自觉的检查。这也也映射出了“学习无计划、不会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学习方法不得当采取死记硬背、不会听课做不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抓不住重难点”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四)缺少社会公德
在社会公德方面,部分孩子存在以下状况,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举止不文明;虽然具有较强的公德认知,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不能自律,缺乏公共精神;还有一部分初中学,过多的要求别人遵守公德,而自己却做不到。比如:没有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随手乱丢垃圾袋、杂物,随地吐痰;不爱护公共财物,损坏教室、实验室、宿舍公共财物,在课桌椅上乱刻乱画;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食堂就餐不排队、宿舍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不讲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不能尊老爱幼,公交车上争抢座位、欺负低年级的同学等;集体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不能吃苦只讲享受,不爱惜粮食、不能节俭、铺张浪费、攀比名牌、有抽烟酗酒恶习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