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摘 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第一摇篮,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更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本文拟从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及家庭教育中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以引起孩子家长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并给予家长一些有益的借鉴,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幼儿 习惯培养 教育策略
目录
引言 1
一、良好行为习惯及其养成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1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特点 1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2
二、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2
(一)诚信失守,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人 2
(二)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2
(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四)缺少社会公德 3
三、家庭教育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3
(一)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 3
(二)忽视孩子的性格情感培养,溺爱娇纵 3
(三)运用方法生硬,孩子不听或不接受 3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教育策略 4
(一)转变观念,重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
(二)提出与孩子能力相符的要求 4
(三)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引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而现在的家庭大多是“核心家庭”的架构,也就是一对夫妇只生养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早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更多家庭的关心与重视。就目前的孩子教育状况来看,日益受到重视的孩子早期教育却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误区,特别是相当数量的家庭过于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却忽略了孩子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劳动习惯、自控能力、礼仪等,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的重视和有意识培养,但现实中,许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为孩子几乎包办了一切,走路要抱,吃饭要喂,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让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长期以往,这些孩子很容易滋生出一些不好的习气,如爱发脾气、自私、倔强、不合群等,却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良好行为习惯及其养成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特点
良好习惯不是由遗传得来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如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是通过交往形成的,遵守班级纪律的习惯是在集体中形成的,等等。这些都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越是经过多次重复,越是因得到强化而不断的趋于定型稳固,因而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即可进行,如有的学生养成了按时做作业的习惯,放学以后,不需要家长的督促和提醒,自己也不必再用意志努力去克服玩的念头,就会自动地把作业做好,使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习惯是与需要紧密相连的,习惯行为能否顺利进行,也就意味着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由此就会产生愉快或不愉快、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如一个能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偶然一次的迟到也会使他感到不安。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时,要利用这一特征,调动情绪的参与,来强化、巩固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性
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