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摘要:目前有不少家长将幼儿的“攻击性”与“竞争性”混为一谈。认为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富有竞争性”,将来“不会被欺负”。实际上攻击性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性完全是两码事,竞争性是一种富有超前性、自我挑战性及创造性独立性的精神。他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相反具有攻击性行为是消极问题行为。他不但会对他人或者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更多来之环境的否定态度,这样不利于幼儿其健康成长。本文我论述了幼儿攻击性的成因,从家庭教育的影响,幼儿教育的影响,社会影响这一方面以及幼儿攻击性行为教育策略分别为教育幼儿学会交往、幼儿与社区“对话”、幼儿与动植物“对话”、指导幼儿家长把握家庭教育原则、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与幼儿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成因,幼儿教育影响,幼儿教育对策
1 引言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多动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常常无故对同伴动手动脚,挑衅同伴;有的幼儿由于常常得不到成人的赞扬,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幼儿好模仿,看了电影,电视里的武打动作就模仿类似的攻击性行为,并将同伴作为目标。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其危害都是极大的,都会影响到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针对不同类型及时采取相应教育方法使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有所改变。本文我论述了幼儿攻击性的成因,从家庭教育的影响,幼儿教育的影响,社会影响这一方面以及幼儿攻击性行为教育策略分别为教育幼儿学会交往、幼儿与社区“对话”、幼儿与动植物“对话”、指导幼儿家长把握家庭教育原则、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与幼儿能力的培养。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涵义以及成因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给攻击性下定义上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分歧。争论的核心是以观察得到的结果还是以表现这种行为的人的意图来下定义。从客观性角度侵犯性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现《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杂志主编威拉德.哈特普(Willard W.Hartap),1974年把侵犯行为区分为敌意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又称操作性侵犯)两种。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儿童在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并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和发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产生:
2.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通过父母的言行、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放任型父母不约束幼儿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使得这种行为合法化,同时没有为幼儿提供控制攻击行为的机会。如在今年实习的时候看到中午吃饭时小豪的奶奶来到幼儿园,小班的小豪的奶奶为了让其孩子顺从、高兴地吃饭,对小豪无意中出现的攻击行为无原则的给以肯定。如让孩子打自己,并与孩子约定打一下吃一口饭,这一态度,使这种暴力行为看似合法化,使小豪在主观上得到肯定,从而大大强化了小豪的攻击性行为。采取粗暴教育的父母,经常打骂幼儿,幼儿的攻击性也会较强。家庭的结构也是影响幼儿的行为。例如,小雷的父母离异,小雷得不到足够的关心或教养,他平时很自卑,没有安全感,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持敌对态度,他很容易被激怒,在班中他总是会和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一有矛盾他便会产生攻击行为,对其他小朋友进行伤害。
此外,家庭的情绪气氛也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来说,家庭中充满矛盾与冲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较为突出。
2.1.1过高期望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和近年来独生化的影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已成为我国家长的普遍心态 。 据1988年调査.幼儿家长期望子女达到大学毕业以上程度达95.73%。家长对子女的职业期望,频率最高的分别为医生(24.8%),技术员、工程师(22.09%)、大学教师和科技人员(17.05%)、演员、运动员、作家、翻译家(16.67%),总计占80.62%。而选择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的却不足2%。但我国目前就业人员的职业分布比例前者仅占6.91 % ,后者却高达73.79% 。 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上海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达到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也仅占3.87%。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社会可承受的能力形成极大反差 ,必然会引起在求学上的剧烈竞争,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多保护和过度教育。而且,由于家长对儿童的高期望,并未建立在孩子实际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期望”往往成了失望。
2.1.2过多保护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