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已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但一些幼儿教师并没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还没真正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家庭教育的指导也是自己工作的职责范围。
2.3社会影响
2.3.1社区环境的影响
幼儿主要的生活场所除了家庭和幼儿园以外就是社区,所以社区的人文环境与公共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社区成员文明礼貌,对幼儿友好热情。社区注重环境的美化、器材的适应性,都能有效减少幼儿的不安全感。反之,则可能助长幼儿攻击性行为。
2.3.2传媒与网络的影响
幼儿处于直觉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电视画面与电脑界面的直观性会让幼儿有直观的印象。在动画片、影视择播上会造成幼儿的模仿行为。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火爆的国产动画片,幼儿在观看后竞相模仿红太狼拿平底锅击打灰太狼的画面等。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性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国人和电视中模仿学习而来。
2.3.3儿童活动空间小
人口密集,成了都市化突出的矛盾,导致儿童的活动空间也在逐渐缩小,据1988年调査,上海人均住房面积为人均5.50平方米,处于没有活动场地或不安全场地儿童竟占总数的53.25%。玩是儿童的天性,玩离不开活动的空间。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的缩小,一定程度上服制儿童从事室内外活动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儿童体质的发育,而且也影响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2.3.4儿童生活电视化
电视机的普及是社会信息传播现代化的特征,据有关调査,城市家庭拥有电视机的比率已达96.54%。电视已成为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伙伴,观看电视已成为他们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都分,儿童电视片中的孙悟空、一休、奥特曼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甚至广告片中的广告词也成了孩子模仿的内容.儿童对电视节目不加选择,缺少指导,往往会形成“电视儿童”,电视节目的优劣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和道德面貌的形成。
3 幼儿攻击性行为教育策略
3.1教育幼儿学会交往
教育幼儿学会交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幼儿从自己的世界中走出来,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和合作。通常来说,教师都会采用合作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学会交往,但在整个合作中,部分幼儿组合很可能因为外界因素或自身性格的影响而发生争执甚至冲突。所以,幼儿教师在此时一定要注意做好引导,首先表扬那些在合作游戏中表现非常良好的组合,并让这些组合给幼儿分享其合作经验;其次教师还应称赞那些会良好协商和主动谦让的小组,从而让所有幼儿都认可这种和谐有效的合作方式;最后教师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合作游戏,重点观察之前出现过争执和冲突的小组,如果其情况有所改善就要主动的给予肯定,从而加深幼儿对于合作游戏的认可和接受。
3.2幼儿与社区“对话”
加强社区与家庭、幼儿园的互动。社区与 家庭、幼儿园建立长久合作机制,不仅能满足幼儿与同龄伙伴之间充分的交往需要,也有利于社区团结互助,增进邻里情谊。合理运用社区资源,丰富幼儿生活。除了家庭和幼儿园以外,幼儿还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因此,要整合社区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比如一起打扫敬老院、参观社区附近的小学,社区组织的集体户外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既亲近了自然,也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与生活经验,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自然大大避免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3.3幼儿与动植物的“对话”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