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积木两人玩的游戏,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搭建上、行动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个伟大的建筑物。比如多举办一些集体合作的活动,培养其团队意识。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由于年龄的原因,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配合他人去完成一个团队的任务,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
比如,在表演故事的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角色合作,遇到问题时要协商解决,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习得合作的方密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二、行为暴力倾向
1.案例呈现:
一天,浩浩捂着鼻子哭着跑到我面前告状,说天天用拳头打他的鼻子。我找到天天问他为什么打浩浩,天天一本正经地说:“我爸爸说要是有人欺负我就用拳头打他的鼻子”。
这样暴力攻击他人的孩子在幼儿中为数不少,一般都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而采取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暴力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2.成因分析:
不同年龄的幼儿攻击性原因不同,小班的孩子多半由于争夺物品而引发攻击他人的行为,而中班、大班的孩子攻击他人的原因更具有社会性,比如因为妒忌、羡慕或者帮助好朋友、受人唆使等。再有就是受家庭暴力环境、暴力打斗影视节目的影响,孩子模仿其行为所致。总结其原因大致分为三类:为满足个人的需要而攻击他人;因家长的错误引导而攻击他人;为朋友而攻击他人
3.矫正措施:
(1)树立榜样典范。
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但缺乏判断正误的能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生活在和睦家庭的孩子,一般对人都很友善;而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容易性情冲动,喜好以武力解决问题。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时刻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对孩子要宽容和引导,杜绝打骂等暴力行为。在班级中树立友善榜样,让孩子们学习。
(2)体验是非曲直。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是感性的,分析判断能力较差,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模拟,让孩子重新体验冲突的过程,从而体验他人的感受,交给他们正确的交流方式,从而改掉攻击性行为。
(3)注重合理的宣泄。
当孩子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比如,和老师、家长倾诉,在大人的引导和安抚下,逐渐释放其怒火和怨气。或者通过其他运动奔跑,让他们的情绪合理宣泄,预防和矫治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三、生活缺乏独立性
1.案例呈现:
刚开学我就发现有个叫冬冬的孩子每天吃饭都坐在那儿发呆,而且即使吃也是很慢很慢,每次无论是走路还是上下楼梯都是不敢迈步子……动作发展显然比同龄孩子要迟缓很多。从他的父母处了解到孩子每天都是奶奶喂饭,上幼儿园都是奶奶用学步车推来的,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一切事情都是长辈包办代替。
象冬冬这样的孩子在幼儿中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他们依赖性太强,基本缺乏自理能力,卫生意识也很差,主要表现在,不会自己吃饭、系鞋带、擦鼻涕、喜欢随手乱扔东西,只等家长或老师来收拾残局。
2.成因分析:
首先是家长过分溺爱。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多,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共同围绕下,孩子成了家庭的轴心。过分的宠爱、顺从,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合理的要求,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更少。这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就滋生了孩子娇生惯养的习惯。
其实,家长意见分歧。由于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活经历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教育孩子的态度就有差异,隔辈人、夫妻之间都会出现这种分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隔代溺爱的现象严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是维护偏袒幼儿,甚至出现护短,成了幼儿的保护伞,不管幼儿是对是错,他们都能以自己博大宽广的胸怀去接受,姑息幼儿的一些小缺点;在一些三口之家,或是妈妈或是爸爸总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难开展。
再有,行为养成缺乏持续性。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如果家长今天要求孩子这样,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或是今天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严要求,明天又对孩子的某种行为放松要求,这样的教育是难以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
3.矫正措施
(1)大胆放手,明确要求。
针对过度溺爱造成缺乏独立自理行为的孩子,我们要逐步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做做“懒妈、懒爸”、“懒老师”,经过周密的思考吗,对孩子的生活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自己学着吃饭、穿衣、洗脸、摔倒了一定要让他自己爬起来,千万不要帮助他。让他明白,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必须要学会自己去做。
(2)循序渐进,时常鼓励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当幼儿做不到教师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师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师了。所有我们对孩子的独立行为的培育要由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简单的开始,一旦做好,马上予以表扬和鼓励。
比如,当孩子跌倒了,我们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如果他这样做了,就马上表扬、安抚他,鼓励他的自立行为。
(3)坚定决心,持续到底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在培育孩子的独立能力时,必须要不能动摇决心半途而废,以致全功尽弃。如果是家里的老人溺爱孩子,则要想办法从空间上把老人和孩子隔离一段时间,以免干预对孩子的教育。
幼儿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所幸的是,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不良习惯虽已形成却尚未根深蒂固,只要及早发现,及早纠正,严要求,严执行,反复抓,反复练就能使教育取得实效。这就需要我们幼儿教师胸怀赤子之心,以高尚的职业精神,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也是对祖国的未来负责,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关于学习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的体会(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